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你不要想着去改变世界,你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改变自己的作文范文篇1 已所不欲,勿失于人----题记 改变别人,只求改变自己;自己的行是什么样子的;到那里都是一样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改变,别人会看出你是什么样子的人。 猫头鹰遇见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家到东边去。”斑鸠说:“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要改变你的叫声就可以了。不能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往东迁移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说到这里,我很同情猫头鹰的,这里讨厌猫头鹰是觉的他声音非常难听,即使群远方,那样也会非常讨厌猫头鹰的。” 从此以后,猫头鹰尽它最大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每天练啊,练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成功。猫头鹰终于成功了,声音又婉听。 人生就是终于,我们自己身上有不足的地方,要多听听其他人的建议,不要盲目的说自己不行,要很努力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位同学终生瘫痪,觉得很没面子,整天忧郁地生活;每天看着健全的小伙伴都快快乐乐的玩。他多么想成为一只小鸟跟着小伙伴门在操场快乐的飞舞,老师悄悄来到他的身边。说:“小明,加油,你是最棒的,相信,天边的在天边等着你。阳光总在风雨后,下雨过后便是彩虹,。小明说:“谢谢老师对我的向老师说声自己,就下去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轻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 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一切; 改变自己,就能改变生活; 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人生。 改变自己吧。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写作前先审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涵。本次材料围绕“改变”来阐述,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强调改变的连锁效应,良性循环。“你不要想着去改变世界,你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还强调了改变自己与改变这个世界的关系。因此可以抓住其中的任何一句话来单独立意,如,改变心态,改变习惯等。也可以综合立意,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改变自己与改变他人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___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___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___,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___成为标记“向何

处去”的注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首段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的样子。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自问自答来直抒胸臆,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

(3)在庄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

(4)曹操《观沧海》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1.本诗尾联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场景,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通过“岩屝”“松径”写出了山间的无限寂寥,通过“自来去”写出了自己的超脱、悠然之态。

B.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隐居于此,诗人步其后尘,亦隐居于此。

C. 诗人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出一定的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 “惟有幽人自来去”句与颔联“余亦乘舟归鹿门”句相互映照,以景结情,交代了诗人最后的归宿。

E. 尾联除了使人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其中隐藏着的仕途无望的强烈不平之气。

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查看答案

将文言文选段二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永不要说

毕淑敏

十年前,我在西部边陲的某部队留守处当军置,主要给随军家属看病。婆姨们的男人都在昆仑山上边。家里母子平安,前方的将士就英勇,我的工作很重要。。

家属都是从天南地北汇聚来的。原来在农村,地广人稀,空气新鲜,不易患病。现在像羊群似的赶在一起,加之西北干燥寒冷,病人不断,忙得我“不亦乐乎”。

我的助手是卫生员小鲁,一个四川籍的小个子兵,长得没什么特色,只是一对眼睛又黑又亮,叽里咕噜地转,像蜜炼的中药丸。正是“文革”期间,他没接受过正规培训,连劳动带扔手榴弹加在一起,算是上了几个月的卫生员训练班。不过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每天围着我问这问那,总说学好了本领,回家给他奶奶瞧病去。他奶奶有很严重的气管炎,喘得像堵了一半的烟筒。

一天他对我说,毕医生,我想买点青霉素给我奶奶治病。我给他开了处方,他买了药寄回去,过了些日子,他说奶奶的病比以前好多了,我们都为他高兴。可是青霉素用完了,想再买些。我又给他开了处方,这次他没拿到药。领导说药不多了,工作人员不能老自己买,得留给病人用。

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病了。我开了青霉意打针,那剂量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足够大的。我向来崇尚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计策,用地毯式轰炸连续打了四天针,孩子的病势丝毫不见轻。我很纳问,这种怪症最近不断出现,用药像波凉水一样,好是一种极耐药的病菌侵袭了孩子。

有人说这医生的医术不高。这么年轻,自己没生过孩子,哪里会给孩子瞧病?

我说,我还没上过战场呢,可我治好过枪伤。

人们不再说什么,但孩子的病日渐沉重,我只有查书,把厚厚的书页翻得如同柳絮飞花,怕自己贻误了小小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小旗的妈妈怯生生地问我,您给我儿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

她有些迟疑地说,那小鲁给我家小旗每次打的都是半瓶。

我的心嗖的紧缩成一团,像腊月天里一个冻硬了的馒头。这个小鲁!一定是他克扣了病人的药品,把青霉素私存起来,预备寄回家。

小鲁呀小鲁,这不是儿戏,人命关天!

我该怎么办?

当下顶要紧的是赶快给小旗补上一针。

之后我想了许久。报告领导吗,小鲁从此就毁了。贪污病人的药品,就是贪污病人的生命。置之不理,更不行。要是让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是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非得有人找他拼命。

我把小鲁叫出来,对他说,小旗的病若是治不好,会转成肾炎、关节炎、心脏病……

他惊愕地瞪圆眼晴,说真有这么严重?没有人给我们讲过这些。训练班里就讲过打针的时候要慢慢推药,病人不疼。

我说,我知道你惦记你的奶奶,可你知道每一个病人都有他的亲人。你的心里除了装着你的奶奶,也要给别人留个地方。

我说你不要以为打针不过是把一些水推到内里,就像盐进了大海,谁也看不见。不是的,科学是谁也蒙骗不了的,用了什么药出现什么疗效,那是一定的。假如出了意外,那可就是出了医院进法院……

他的脸变得像包中药丸的白蜡壳。

毕医生,我……我……他说。

我赶快堵住他的嘴,就像黄继光堵枪眼一样果断。哦,别说,什么也别说。世界上有些事情,记住,永不要说。

你不说,就没有任何人知道。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知道。不要把错误想得那么分明。不要去讨论那个过程,把它像标本一样在记忆中固定,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也许那事情很严重,但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

小鲁的眼泪流下来。我不怕眼泪,我怕他说话。还好,他很聪明,听懂了我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后来,小旗的病很快好了,留守处再也没有出现过用药不灵的怪症。

再后来,小鲁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春风般温暖,被送到军医大学学习,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只是不知他奶奶的病好了没有?有这么孝顺的孙子子,该是好了的。

(选自毕淑敏《欣喜是自酿的》)

1.下列对文中小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鲁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护培训,但是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而且经常向“我”请教。

B. 小鲁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他跟“我”学医,并且让“我”给开处方,购买青霉素,一心想着治好奶奶严重的气管炎。

C. 小鲁不知道把药量减半就等于药效减半的医学知识,为了给奶奶寄药,而私自将“我”给病人开的药克扣一半。

D. 小鲁在得知自己的错误有可能导致那么严重的后果时,流下了忏梅的眼泪,他听懂了我的话,保证决不再犯。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给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看病,开了处方,打青霉素针,但因为连续打了四天针却不见效,而被质疑医术不高。

B. “我”给病人开药总是加大剂量以图尽快见效,但是这个方法在治疗小旗的病时,却失灵了,我为此狂翻医书寻求补救之法。

C. 小旗的妈妈在孩子久治不愈的情况下,终于产生了怀疑,她询问“我”给孩子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让“我”得知了小鲁的过失。

D. “我”知道小鲁是为了救治奶奶心切才犯下这无心之失,所以并没有责备小鲁,更没有举报小鲁,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小鲁。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我”是一名年轻的边防医生,负责为某部队留守处的家属看病,“我”认为自已的工作很重要,为了让戍守边防的战士安心,力保母子平安。

B. 戍边战土的家眷来自天南地北,人多聚居,又不适应西北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以多有染病,而“我”整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

C. 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所用喻体信手拈来,比如对小鲁的外貌神态描写就用了“蜜炼的中药丸”“包中药丸的白蜡壳”的喻体,生动形象,十分贴切。

D. “我”不让小鲁说出事实真相,是担心领导知道,小鲁前途尽毁;担心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找他拼命。

E. 文章讲述了“我”以大局为重,在矛盾中选择包容小鲁,从而使他主动认错,深刻反省,努力工作,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4.《你永远不要说》一文作者认为,犯了再严重的错误,“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你认同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