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对于帝王而言,这种“孝”体现在皇帝对太上皇、太后等的孝顺上。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制祖训能够起作用,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历史上,除非是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否则先皇的遗言、祖制祖训,后代的帝王是很难改变的。

在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历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所以青史留名也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力量。“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史者,或记事并作评价,或记事不作评价,虽然会有春秋笔法,虽然有些内容还是会经过修饰、美化,但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起居录、实录中留下线索,所以对帝王的任性言行也有一定的震慑。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把道德之剑。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

当然,并不是说,帝王一定会受到这些约束。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强势的、昏庸的或自恃英明的帝王,在具体事务上这些约束也往往并不完全起作用,提建议者也会屡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这时的儒家伦理已经失去其制约意义义。这是因为,在根本上,对帝王的所有道德制约力量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摘编自王建光(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汉武帝之后到清代末期的中国社会中,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前提是认同儒家的价值观。

B. 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成为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所有帝王都必须遵从。

C. “孝”的道德力量有时能促使皇帝在行为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

D. 遵守祖制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父子”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B. 太后的名分代表最高的道德权威,所以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皇帝都要恭敬顺从太后,否则就无法服天下人心。

C. 当先帝的祖训或遗诏弊端日显,后世之君却不能推翻之时,后世之君一般采用调和、修补的办法加以解决。

D. 书写史书的人常会用春秋笔法来修饰、美化帝王,所以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只能在起居录、实录中寻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

B. 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当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时,后代的帝王也会作出改变。

C. 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也可以对一个帝王进行历史定位,因而也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

D. 有些向帝王提建议者会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是因为在根本上儒家伦理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1.B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所有帝王都必须遵从”错误,最后一段说“当然,并不是说,帝王一定会受到这些约束。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强势的、昏庸的或自恃英明的帝王,在具体事务上这些约束也往往并不完全起作用,提建议者也会屡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这时的儒家伦理已经失去其制约意义。这是因为,在根本上,对帝王的所有道德制约力量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可见也有的帝王不遵从。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书写史书的人常会用春秋笔法来修饰、美化帝王,所以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只能在起居录、实录中寻找”有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书史者,或记事并作评价,或记事不作评价,虽然会有春秋笔法,虽然有些内容还是会经过修饰、美化,但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起居录、实录中留下线索,所以对帝王的任性言行也有一定的震慑”,且文中说的是“都可能会在……留下线索”。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也可以对一个帝王进行历史定位,因而也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只说“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并非是重视“文人的野史笔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你不要想着去改变世界,你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___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___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___,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___成为标记“向何

处去”的注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首段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的样子。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自问自答来直抒胸臆,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

(3)在庄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

(4)曹操《观沧海》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1.本诗尾联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场景,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通过“岩屝”“松径”写出了山间的无限寂寥,通过“自来去”写出了自己的超脱、悠然之态。

B.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隐居于此,诗人步其后尘,亦隐居于此。

C. 诗人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出一定的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 “惟有幽人自来去”句与颔联“余亦乘舟归鹿门”句相互映照,以景结情,交代了诗人最后的归宿。

E. 尾联除了使人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其中隐藏着的仕途无望的强烈不平之气。

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查看答案

将文言文选段二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