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地走来个陌生老人,窸窸窣窣地屈膝坐定在岔路口后,将一把三弦拉得呜呜咽咽、如诉如泣……

这儿是湘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古铜色的三岔路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尊石碑兀然挺立在岔路口中央。

碑高约六尺许,呈黑褐色,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

岁月无情地洗刷,时光百般地磨砺,碑文早已迷迷蒙蒙,模糊一片。细细地辨认,自然会读到那久远的年代,逝去的往事。

石碑前常有陌生客呆呆伫立,如雕塑。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仿佛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他来自何方?要到哪去?无从知晓。

每天,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正热吻着碑顶时,老人就会长久地、默默地伫立在碑前,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好像那上面自有什么锦绣文章似的,又常常一个人读得泪流满面……

残阳落进了他昏花的老眼,老人日见衰老。

又一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置备了铁锤、钢錾,窸窸窣窣地镌洗起石碑来。他要为过往行人,为自己镌洗清楚这块石碑?

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起一串串“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

字字复字字,行行复行行,一锤一錾间,忽闻阵阵话语声:“小不点,安逸嗬!”是川西汉子耗子李的声音,老爱拧他耳朵,见着就耳根辣痛,躲闪不及。“小不点,给俺当上门女婿,中不中?”“乱,乱弹琴,没条枪高,跟老子瞎凑,凑甚热闹!”是谁?谁在逗他?渐次缈远。“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泪水随锤起錾落,打在石碑上……

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石碑被镌洗一新。原来老人还有一身极好的石匠手艺。一笔一画,苍劲钝拙,犹如碑帖,在风雨中永远不会磨灭!

老人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带着他的故事走了。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终生遗恨,或死而无憾,内心经历过多少伤痛,谁能晓得?

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

其时,有一才出学校门没几天的后生,对着石碑大声吟诵起来:民国三十四年仲春,东洋岛夷,怀长蛇吞豕之心,纠集兵力8万有余,旨图陆沉湘西,攻陷芷江,打通进犯大后方之门户。战役由是展开,我铁军独立团,奉命据路口迎敌,喋血鏖战七昼夜。战斗异常之惨烈,反复冲杀,血流成河,全团官兵赴死如归,无一退缩,以身殉国者十之八九。诚可上见古人,下兴来者,而告无愧。倭寇始终未能越路口一步,伤亡千余,闻风丧胆,溃败。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同胞、勖后人,谨勒石于兹,以作永记。俎豆千秋,鄄祀馨香,丹心碧血,日月同光,是为至祷。

碑前是如丝如缕的山道,弯弯曲曲,盘旋上升;碑后是裸露着紫铜色胸膛的巉岩峭壁、广阔深邃如海洋般的蓝天……渐渐地,三岔路口立起一座座古铜色的雕像来,在一片如火如荼的霞光里。

(选自《百花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既写出了路碑年久失修的状况,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

B.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这一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饱经风霜,以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

C. 老人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独自将石碑镌洗一新,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D. “小不点,安逸嗬”等一系列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内心变化,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2.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

3.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

 

1.D 2.①在情节上,照应上文老人回忆战争过程的情节,点明了老人那些特殊举动的真正原因。②在人物上,丰富了洗碑老人对路口战斗的回味和对碑中战友怀念的形象,增强了读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使老人的形象高大起来。③在主题上,进一步提升小说的主题,使小说主题上升到“爱国抗敌”上。 3.①“路碑”是小说的线索。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串起了全文内容。2“路碑”常用来纪念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路碑”为题,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3“路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为人民浴血奋战的人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错误,从下文“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可知并无此意。B项,“以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错误,并无此意。C项,“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错误,应是老人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能力。把握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可以从该情节在小说情节上、人物形象塑造上、主题表达上几个方面考虑。本文详写石碑碑文的用意,可以根据碑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与上下文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及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本文以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老人葬于路碑旁,后生读路碑串起全文内容的。所以是“路碑”是全文的线索。“路碑”常用来纪念那些为人民浴血奋战的人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所以“路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另外,由后文对路碑内容的详细介绍,可知这路碑是用来纪念民国三十四那场路口战斗和那场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的,所以文章以“路碑”为题,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对于帝王而言,这种“孝”体现在皇帝对太上皇、太后等的孝顺上。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制祖训能够起作用,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历史上,除非是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否则先皇的遗言、祖制祖训,后代的帝王是很难改变的。

在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历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所以青史留名也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力量。“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史者,或记事并作评价,或记事不作评价,虽然会有春秋笔法,虽然有些内容还是会经过修饰、美化,但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起居录、实录中留下线索,所以对帝王的任性言行也有一定的震慑。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把道德之剑。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

当然,并不是说,帝王一定会受到这些约束。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强势的、昏庸的或自恃英明的帝王,在具体事务上这些约束也往往并不完全起作用,提建议者也会屡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这时的儒家伦理已经失去其制约意义义。这是因为,在根本上,对帝王的所有道德制约力量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摘编自王建光(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汉武帝之后到清代末期的中国社会中,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前提是认同儒家的价值观。

B. 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成为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所有帝王都必须遵从。

C. “孝”的道德力量有时能促使皇帝在行为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

D. 遵守祖制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父子”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B. 太后的名分代表最高的道德权威,所以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皇帝都要恭敬顺从太后,否则就无法服天下人心。

C. 当先帝的祖训或遗诏弊端日显,后世之君却不能推翻之时,后世之君一般采用调和、修补的办法加以解决。

D. 书写史书的人常会用春秋笔法来修饰、美化帝王,所以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只能在起居录、实录中寻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

B. 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当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时,后代的帝王也会作出改变。

C. 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也可以对一个帝王进行历史定位,因而也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

D. 有些向帝王提建议者会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是因为在根本上儒家伦理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你不要想着去改变世界,你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___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___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___,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___成为标记“向何

处去”的注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首段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的样子。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自问自答来直抒胸臆,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

(3)在庄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

(4)曹操《观沧海》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1.本诗尾联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场景,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通过“岩屝”“松径”写出了山间的无限寂寥,通过“自来去”写出了自己的超脱、悠然之态。

B.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隐居于此,诗人步其后尘,亦隐居于此。

C. 诗人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出一定的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 “惟有幽人自来去”句与颔联“余亦乘舟归鹿门”句相互映照,以景结情,交代了诗人最后的归宿。

E. 尾联除了使人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其中隐藏着的仕途无望的强烈不平之气。

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