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子亦有不利焉

C. 朝济而夕没版焉

D. 将焉取之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意虚词的用法。B句尾语气词,不译,其余三项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于彼”“于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借助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代词,之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横穿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 ①②⑤/ ③/ ④

B. ①③⑤/ ②/ ④

C. 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有战乱)

B. 邻国之民不(增加)少

C. 填然之(代词,代“鼓”)

D. 弃甲(拖着)兵而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些人在黑夜里打手电筒,他们不是谦卑地把光打到远处,照亮道路、田野与山峦,让你自己判断该往哪儿走,而是对着你的眼睛照射,告诉你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那一刻在你眼中,除了他们手电里射出的光亮外,你什么也看不见。这种现象称之为“在光明中失明”。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多数不太合群,而且有点骄傲。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有删改)

1.为什么说“‘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3.脑瘫诗人余秀华被社会广泛关注后,有人指责她的作品品味不高,缺乏艺术性;有人质疑她的作品是为了迎合社会流俗,只为赚人眼泪。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