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一至七段,完成以下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① )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② )知尔,则何以(③ )哉?”
子路率尔(④ )而对曰:“千乘之国(⑤ ),摄(⑥ )乎(⑦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 ),因(⑨ )之以饥馑(⑩ );由也为之,比及(⑪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⑫ )也。”
夫子哂(⑬ )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⑭ )六七十,如(⑮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⑯ )其礼乐,以俟(⑰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⑱ ),如会同(⑲ ),端章甫(⑳ ),愿为小相(㉑ )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孔子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其言不让”。
B.对冉求的回答,孔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也是讲的治理国家的大事。
C.孔子对曾皙的回答,喟然长叹,欣喜、自慰、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D.对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很是满意,但对子路的不“知方”大为不满。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日:“莫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率尔(________) 千乘(________) 饥馑(________)
哂(________) 铿尔(________) 撰(________)
莫春(________) 舞雩(________) 喟然(________)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成下面问题。
乃分其骑以为(① )四队,四向(②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③ )山东(④ )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1)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⑤ )数里。与其骑会(⑥ )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⑦ )日:“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⑧ )船待,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⑨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⑩ )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⑪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⑫ )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⑬ )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⑭ )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⑮ )十余创(⑯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⑰ )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乃自刎而死。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的两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和形象?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4.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