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材料一 精神不可丢。历史表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有生生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来推动,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一个民族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基固本。
材料二 信心不可泄。习近平指出,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
(1)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评析。(8分)
(2)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6分)
扬州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欧阳修《西湖》诗形象地描绘出扬州西湖的胜境。这说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B.自然现象属于文化活动及产品
C.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
D.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文化寓意是要( )
A.发扬文化的民族性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增强文化的时代性 D.消除文化的差异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关于民族节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能消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D.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