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坚持“行道立德、济世利人”。近代来,其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崇俭抑奢、上善若水、正己化人等思想理念,已从亚洲走向欧洲、美洲,在异国他乡彰显慈爱精神和对现实的关怀。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塑造人生
③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④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近平对“去中国化”的批评,其依据在于: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发展中华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立足传统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以诗词为焦点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据了解,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央视节目组这么做是基于
①专家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专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让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新丝路精神要求我们( )
①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既要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所有文化
④要继承传统,革故鼎新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表明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 )
①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各族的文化统一
③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互相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