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在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上,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有评委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这则故事蕴含的道理是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认识的多样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④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016年兰州市优良天数有243天,出现“兰州蓝”,招人艳羡、好奇,惹人争议。有人说是风吹出来的,兰州市则归结为7个词:减排、压煤、抑尘、控车、投入、严管、问效。这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A. 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 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 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 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
A. 只有保持性质的稳定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
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质变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要促成质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状如颗颗珍珠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传统村落,是中国人的根系所在,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礼敬历史,呵护文物,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古村落的迅速消亡不仅让那些各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逐步消失,同时也让这些年频频见诸报瑞的“乡愁”二字慢慢飘逝,古村落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有专家指出,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建设发展层面统筹考虑,调动多方力量有序参与;要立足长远,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対古村落的不同特点进行保护利用;保护古村落需要带有一些类似“公益”的价值理念,如果保护古村落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不仅不能保护古村落,反而会造成开发式的破坏,当地政府应该树立科学的开发观,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保护好古村落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2)结合材料,为某市进行古村落保护的宣传活动拟定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制度文明的精髓。新时代要实现“法安天下”,必须坚持不懈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由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群众性的普法宣传设施设备、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规范等构成的,能够体现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有利于法律实施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培养全民法治信仰的基础性工作。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决策,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具有不同特色的途径。有的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弘扬家国相通的大局观、礼法结合的秩序观、情理法融合的正义观,让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有的通过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广场、宪法大道、组织青少年参观法庭旁听案件审理等,推动宪法至上、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多管齐下,努力营造一种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说明各地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是怎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