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共...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985 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2017 年9 月21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完善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的同时,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1)根据材料,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应如何更好地建设双一流大学。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⑤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义,考生可从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塑造优秀人生等角度进行说明。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点晴】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我为主”即要秉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非海外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保留彰显民族特色,而不是融入世界民族,去中国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孙中山受到刚健自强思想的影响,把“革命”看成“天演之公例”;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了   

①史书典籍,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近年来,新版歌剧《江姐》的演出掀起了一股学习红岩精神的热潮,红岩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和大后方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实践中创造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光辉结晶。这折射出红岩精神( )

①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②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

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④是抽象而非具体的,指导革命胜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欧美以及联合国大会上的多次演讲中,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实现中国梦的需求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三重视角,向世界发出清晰承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④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下列对“中国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这种精神自古就有,经久不衰

这种精神折射出中国人民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

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实现中国梦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可见(  )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B.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C. 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

D. 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