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材料二
文化建设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重要意义。
(3)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对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八大以来的5年,习近平主席一半的出访指向周边国家。他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倡导亚洲安全观,在周边塑造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打造遍布周边的伙伴关系网,不断深化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格局,巩固和扩大区域合作势头,积极推动解决热点问题,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汇聚了磅礴力量。党的十九大后,他首次出访就选择了越南和老挝这两个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邻国。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展现出中国作为周边区域合作引领者、地区和平发展守望者的大国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更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材料一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
材料二与会各方代表就如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各抒己见。
代表甲:当产品和服务“有没有”不再是问题时,“好不好”就成了关键。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代表乙:“中国经济到了由大变强的关键期,最重要的支撑是科技创新。”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投入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攻关,推动原始创新;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代表丙:要在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农户经营权流转的办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振兴,让这片田野更富有生机、充满希望。
代表丁: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动力转换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但与贸易强国的要求尚有差距。对此,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外贸新优势培育,推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概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代表发言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过去,考古主要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用笔画图;如今,卫星遥感、光电科学、导航测绘以及化学分析等已被广泛用于考古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工作的信息量和准确率。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丝村。这说明该地
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具体发展思路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研究表明,同样一篇文章,从网络上阅读和从书本上阅读都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纸质阅读更多指向深度思考,数字阅读更侧重于资讯与知识的获取。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④不同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作用不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