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首孤单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首孤单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的微信文章3天就引发超过3000万的阅读量,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苔》,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被支教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后一夜爆红。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成为狗年第一励志流行语。恐怕袁枚本人也想不到,他的诗经在当代由新媒体产品H5互动(“1+4”融媒体跨屏交互)、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同时分发,实现裂变式传播,一夜的国内外传播量可能超过300年的总和。

材料二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央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 “和诗以歌”, 是唤醒与激活古典诗词的成功探索。从王俊凯的《明日说》、霍尊的《山居秋暝》到张杰的《少年中国说》等,节目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进行拓展性深耕,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和大众普遍的生活体验,引发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为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历经挫折的人们提供心灵慰藉和精神抚慰。它不但传承经典,更用富有时代感、时尚化和国际视野诠释创新表达方式,赋予经典以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创造出新的经典。节目制作人强调今后会找更国际化的表达,以及一些国外经典文化的中国表达,但要坚持原创,不能一窝蜂地去把一种形式迅速过度消费,让观众迅速产生审美疲劳。”

材料三    歌手谭维维演绎的元代诗人、画家王冕《墨梅》时,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唱出了正气满乾坤的时代风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点评道,世间不存在墨色的梅花,但诗人不要颜色,只要人格高尚、人品高洁,就可以自信留在人间。这种淡泊名利的表达是中国式的,是属于真正的中国气派。《人民日报》2017年10月评论文章载,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引用了这句古诗,以诗言志,吟咏的是墨梅不慕虚名、绽放清芬的品格,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表达的是从容清醒的定力,传递的是埋头苦干的意志。诗意的表达,让人们看到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气度、一个走过近百年的政党面对未来的胸襟。

(1)谈谈材料一中更反映出的文化传播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经典咏流传》为什么能够成功唤醒和激活传统诗词的生命力

(3)结合三则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经典咏流传》成功举办的文化价值。

 

(1)①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H5互动(“1+4”融媒体跨屏交互)、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发挥了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的特点,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节目通过多种媒体融合,实现裂变式传播,扩大了传播体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节目立足实践,反映社会现象和大众生活,能够引发情感共鸣;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诗词是传统文化精髓,节目与时代特点结合,用富有时代感、时尚化的方式表达,赋予经典新的价值。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节目通过国际视野诠释创新表达方式,并用国外经典文化进行中国表达。④反对思想错误倾向。固守形式、过度消费,会使节目创新后继乏力,失去活力。⑤要立足人民群众,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人们从经典诗词中得到滋养,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举办《经典咏流传》带动全民重温古诗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诗词显示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气派,势必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传播和创新的动力。需要通过实践发展科技,推动创新。 【解析】 本题以《经典咏流传》能够成功唤醒和激活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的途径、传统文化的特征、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自觉和自信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设问指向谈谈材料一中反映出的文化传播的特点。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他的诗经在当代由新媒体产品H5互动(“1+4”融媒体跨屏交互)、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同时分发”,实际是考查大众传媒的特点和作用、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2)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二,分析《经典咏流传》为什么能够成功唤醒和激活传统诗词的生命力,实际是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解答本题主要从立足于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基本途径,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经典咏流传》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3)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说明举办《经典咏流传》成功举办的文化价值,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自觉和自信等知识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8乌市二模)中国人历来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中华龙作为正义与吉祥的圣灵,一直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文化象征。在历史演进的每个时期,华夏各民族凭借自己对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解和思考,不断丰富中国龙的造型和优秀精神内涵,逐步凝结了中国人追求阴与阳,天与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更凝结了勇往直前、高贵尊荣的精神品格。虽然传统的龙文化中存在着神权等级和专制色彩,但今天的中华龙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被赋予了包容、人文、和谐、奋进等新的主旨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华龙的文化特征。

(2)  邪恶与祸虫的象征因此不管欧美人认为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将对世界构成极大的威胁。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对这种错误观点,用以驳斥。

 

查看答案

材料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重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

3

43

10

6

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4

25

20

约7

 

注: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占引进的30%,中国文化价值、中国理念输出还很弱;我国真正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

材料二:2016年5月12——16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深圳文博会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为办展思路,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文博会突出展示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影视动漫、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艺术、文化科技、工艺美术等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和代表行业水平的文化企业、产品和项目,以及文化出口品牌企业、产品和项目,突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盛会的优势,引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展会。通过展示与交易相结合,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文化发展上存在哪些问题?

(2)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依据。

 

查看答案

有分析人士指出,“颜色革命”给相关国家、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文化入侵在“颜色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抵御西方“颜色革命”需要我们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②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在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世界范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下列属于这种清醒认识的是

①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或分化

②竭力向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我们的价值观念

③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火炬

④顶住霸权主义压力,抵制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③

 

查看答案

(题文)改革开放40年来孕育而成的改革开放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内涵的体现。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换其基本内涵

③核心随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④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