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地铁不仅是城市的交通枢纽,也是承载城市精神与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用文化装点地铁,...

地铁不仅是城市的交通枢纽,也是承载城市精神与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用文化装点地铁,让乘客在旅途中实现“看得到作品、听得到音乐、悟得到精神、学得到知识、感受得到文化氛围”的文化愿景,是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推动“文化进地铁”项目的初衷。推动“文化进地铁”

①拓展发展空间,助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②营造良好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

③利用鲜活载体,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④立足生活实践,保证文化创新能坚持正确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文化等知识点。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地铁也是承载城市精神与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用文化装点地铁,让乘客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的影响,推动“文化进地铁”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利用鲜活载体,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故②③符合题意;“文化进地铁”与助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没有直接关系,故①不符合题意;“文化进地铁”不能保证文化创新能坚持正确方向,故④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80年来,长征精神的魅力历久弥新,长征精神的感召力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成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史诗。长征精神的强大魅力和感召力在于

①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②它是鼓舞各族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③它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它作为一部伟大史诗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大江东去的豪迈、杨柳依依的悱恻、长河落日的壮阔、彩笺尺素的缠绵、马革裹尸的肝胆、海纳百川的胸襟、乘风破浪的逸兴、青天揽月的壮思----生命中的一切体验和东方审美意境,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鲜活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东方审美意境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共存与融合中渐趋一致

②东方审美意境寓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

③中华传统文化阐述了东方审美意境的价值

④生命中的一切体验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②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④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查看答案

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和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活动形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材料二  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关于人工智能取代就业的说法层出不穷。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代由不同“任务”组成的一个职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但人工智能不是直接替代职业岗位,而是替代工作内容,并且人工智能改变工作范式也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必然经历产业、消费升级引领就业升级,让一些“低端”的不安全的就业岗位消失。可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重要的是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措施。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经济意义,并指出企业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这一科技革命的挑战。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知识,说明劳动者如何“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

 

查看答案

数字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我国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大国,发展数字经济是紧跟时代、着眼全球、立足国情推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的内在要求。

据统计,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占GDP比重达30.3%,对GDP的贡献达到69.9%;据预测,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材料二  但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存在“转型壁垒”: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企业面临的竞争机制更加复杂,不仅要重视价格、质量,还要重视渠道、方式、手段;行业标准缺失或不统一,外部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支撑能力不足,制约着企业应用步伐;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转换成本高,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1)概括材料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数字经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