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关于明代航海家下西洋的知识,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505~15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成功下西洋,他先后到达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这次远洋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非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这次远洋航行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下面是有关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共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时期。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词在宋代达到鼎盛,词人辈出,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苏轼、李清照、李白是两宋时期词人的著名代表。元杂剧奠定了我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马致远,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每个历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一生,以下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 唐太宗——开元盛世

B. 忽必烈——建立元朝

C. 李春——设计赵州桥

D. 戚继光——抗击倭寇

 

中华文明是中国各个民族共同创立的,下面是我国一些朝代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朝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宋代与少数民族战和的关系

C. 元代实行民族岐视和压迫政策

D. 清朝采用民族岐视的政策

 

很多医院门口都有李时珍的塑像,主要因为他写了一本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书籍,此书是

A. 《天工开物》

B. 《资治通鉴》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的是

A.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C. 驱逐了殖民势力

D. 巩固了清朝的海防

 

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是(  )

A. 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隋朝的科举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元朝时期形成新的民族是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蒙古族

D. 满族

 

宋代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是

①元旦

②寒食

③冬至

④中秋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

A.

B. 西夏

C. 蒙古

D. 元朝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做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的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 文明初露曙光 B. 分裂奔向统一 C. 繁荣与开放 D.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读起中国古诗,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A.

B. 西汉

C.

D.

 

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的人是 

A.鉴真              B.玄奘

C.孙思邈            D.李春

 

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出现在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

A. 两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有句佳话“和同为一家”。“和同为一家”是指

A. 北宋与辽的关系

B. 唐与突厥的关系

C. 唐与吐蕃的关系

D.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古代帝王是( )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隋末的一位商人要把一批粮食经水路从洛阳运到涿郡,应经过大运河的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并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选编自中国网

(1)为实现工业化,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大改造的完成又使中国发生了怎样深刻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如下图。

(2)图一、图二中,为什么把数据变化的起始时间定位于1978年?图三中,为什么从1992年开始,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得到了迅速增长?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使党和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选编自八年级下册教材

(3)新时代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奋斗历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下图。

(1)从图一到图二,孙中山的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图二史实标志着什么?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人们“揖美追欧”,为民主不懈奋斗。1912年1月,终于“旧邦新造”,3月,“揖美追欧”的奋斗成果又以宪法的形式最终固定下来,从而把中国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推向了一个依照宪法实施民主共和的新阶段,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高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选编自360个人图书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两个重要成果。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材料三中,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同逆时代潮流”的“势力”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怎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人口和辖郡)力量对比

(1)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如何消除的?

材料二:……葛氏把西晋最高人口年份定在永康元年(300)是正确的(从这一年开始,……宫廷政变演为大规模军事混战……北方人口大逃亡),但对福建而言……假设三国末全福建人口为30万,到西晋末(316)至少增长了20%,则当达到36万人以上的规模。

——林校生《东吴西晋时期福建的人口规模》

材料三:唐朝时期全国人口和江南户数变化

(2)材料二、三中,导致西晋和唐朝全国人口下降的分别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历史事件对西晋和唐朝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共同点。

(3)材料二中福建人口和材料三中江南户数的变化,对中国古代经济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队

极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D

1990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A. A B. B C. C D. D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邓小平先后在1979年和1986年两度当选其年度风云人物,并先后8次登上它的封面。他获得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  )

A. 他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 他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C. 他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 他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战略实施后,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主要得益于(  )

A. 得天独厚的工业基础 B. 经济特区的建立

C. 毗邻香港 D.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毛泽东曾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此番评论受什么事件的影响?(  )

A. 抗日战争胜利 B. 西安事变

C. 重庆谈判 D. 开国大典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发生在(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歌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B.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

C. 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D. 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美国《时代》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大捷 D. 百团大战

 

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黄埔军校的创建

C. 南昌起义的发动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如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B. 五四运动

C.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D. 一﹒二九运动

 

读下图,你认为图一所示杂志与图二所示报刊相比,在舆论思想宣传上的不同之处在于(  )

A. 深化了民主科学意识

B.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C.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