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 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世界上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   )

A. 水稻、棉花    B. 水稻、粟

C. 水稻、玉米    D. 粟、烟草

 

《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   )

A. 尧舜禹时期    B. 黄帝、炎帝时期

C. 山顶洞人时期    D. 半坡氏族时期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着群居生活

B. 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C. 进入原始农耕文明阶段

D.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科学证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A. 使用火    B. 直立行走    C. 劳动    D. 使用文字

 

2017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邓小平的一生曾八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西方人眼里的邓小平及其时代。阅读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风雨飘摇的局面”指的是什么?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态造成怎样的危害?

(2)邓小平访美、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重大历史背景是什么?当时两国关系能得到改善是双方基于对哪一国际关系准则的认同?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材料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4)斯人已逝,薪熄火传。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如何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坚定道路自信,推进伟大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摸索中前行。1911 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推翻了原来的政治制度,照搬美国模式,但很快发现水土不服,整个国家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由于缺乏经验,一开始采取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设方式……“浮夸风”严重泛滥。

——摘编自张维为《中国道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1)材料中的“美国模式”指的是什么?“‘浮夸风’严重泛滥”又是指哪一事件?

材料二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转折点……1980 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短短十多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全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摘编自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创》

(2)作者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转折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三:中华民族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征程。

(3)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三,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一把年代尺,一段革命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年代尺的信息,请在A、B处分别填上最恰当的内容。

(2)在B阶段,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在自我修正中不断完善自己。阅读年代尺,运用相关的史实加以印证。

(3)结合“五四风雷”“开天辟地”“重获新生”三个主题词,概述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侧是某同学制成的卡片,要给卡片取一个主题,最合适的是(        )

A. 新中国初期成就    B. 巩固新生的政权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社会主义的改造

 

伟大人物对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一项

A. 西安事变——张学良    B. 创办黄埔军校——孙中山

C. 重庆谈判——周恩来    D. 创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以下属于在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侵略的战役是

A. 上甘岭战役    B. 渡江战役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史学家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战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胜利。以下中国参与的行动能体现为建立和维护“战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的有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②雅尔塔会议 ③开罗会议 ④赴缅远征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曲线图。图中显示1934年至1937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蒋介石发动政变    B. 抗日战争的爆发

C. 解放战争中牺牲    D. 国民党军的围剿

 

20177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下列与开始创建人民军队发生在同一年的历史事件有

①“八七”会议 ②武昌起义 ③秋收起义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金冲及认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助于使文字的表达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并且明白易懂……这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大功绩。开创这一功绩的是( )

A. 陈独秀    B. 胡适    C. 李大钊    D. 蔡元培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

(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除材料二涉及之外,近代社会习俗还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材料一缠足是我国古代的陋习。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她缠足,用裹脚布使劲勒脚板,把脚骨勒断,变成小小的“三寸金莲”。任凭女孩子疼得哭天喊地,狠心的家长也不罢手。

材料二戌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对缠足这种丑恶的陋习深恶痛绝。他常常感慨地说:“中国一向号称教化之国,圣贤辈出,为什么没人出来禁止缠足呢?”

(1)材料一反映的真的是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那么,为什么孩子疼得哭天喊地,家长也不罢手呢?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感慨在哪一时期被明令禁止?这一时期在社会习俗方面还有哪些变化?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大众传媒的普及    B. 男女实现了平等

C.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封建思想的根除

 

1932年上海一女仆给北京的男主人通电话,下列通话符合当时时代特点的是

A. 大人,你什么时候回来?

B. 老爷,你家小姐生病了。

C. 先生,北京学生缠足的很多吧。

D. 先生,太太请你换件中山装。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 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 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 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收集整理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过程。李军同学收集到民国政府颁布的《劝剪辫令》和《禁缠足令》,它们最适合归入

A. 科技发展史料汇编

B. 革命战争史料汇编

C. 思想文化史料汇编

D. 社会生活史料汇编

 

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称:妇女缠足“恶习流传,历千百年,害家凶国,莫此为甚”。该恶习在中国流行甚久,说明在历史上中国妇女

A. 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平等

B. 思想落后,害家凶国

C. 足不出户,五谷不分

D. 受到了严重的封建束缚

 

民国初年,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子剪去了长辫子。这个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长辫子太脏,人们的卫生意识增强了

B.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

C. 所有群众踊跃响应民国政府的号召,争相剪辫

D. 广东的天气太热,人们用这种方式避暑

 

.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

A. 平等观念    B. 民主观念    C. 自由观念    D. 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的六礼之仪,过程烦琐。新式婚礼只需男女双方备好证书,上面填写好双方的姓名、年龄和籍贯,然后在证书上加盖印章即可。这种改变最初出现于

A. 京津地区

B. 沿海地区

C. 通商口岸

D. 广大西部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你知道这种称呼在中国的普及应该是在:                                    (    )

A.清朝前期         B.清朝后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列图片中的服饰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的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如图,该服装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辛亥革命

D. 抗战胜利

 

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了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剪去辫子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剪辫令的是(   )。

A. 慈禧太后    B. 宣统皇帝

C. 袁世凯    D. 孙中山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