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传来时,让同学们激动万分:我们又获诺贝尔奖了!(把“我们”改为“屠呦呦”)

B. 第87届奥斯卡在洛杉矶的杜比剧院落幕,《鸟人》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在“第87届奥斯卡”后加上“颁奖礼”)

C. 昨天上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并出席开幕式。(把“昨天上午”移到“大会”和“在”之间)

D.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10月22日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去掉“由”)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B. 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

C. 因为怕灵感中断,他一连三天,足不出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D. 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面,吹毛求疵地观察叶脉的特征。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她qiáo cuì______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这是ruì zhì______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

(3)同样也能全面揭示 guǎng kuò wú yín ______的宇宙。

(4)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jìn tuì wéi gǔ______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窜跳。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子日:“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李贺《雁f1太守行》)

(3)____________,西北望,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孟子认为一一个人经过艰难磨练后,将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益处(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原句填空)。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 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 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 笔画连绵,气韵流畅

 

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________运动,世称“元白”,与______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伐烧炭南山中 

(2)两鬓苍苍十指黑 

(3)卖炭得钱何所 

(4)翩翩两骑来是谁 

(5)手把文书口称 

(6)牛牵向北 

(7)宫使驱惜不得 

(8)向牛头充炭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两(   )        (   )       

口称(   )        一丈(   )      回车牛(   )

 

古诗欣赏。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内容概括作答。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_”,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________”。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__________(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____________。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顷/风定/云墨色    B.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 八月秋高/风怒号    D. 风雨不动/安如山

 

(题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高者挂罥长林梢 

(2)忍能对面为盗贼  

(3)俄顷风定云墨色 

(4)秋天漠漠向昏黑  

(5)长夜沾湿何由彻  

(6)大天下寒士俱欢颜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茅(     )  挂(     )  塘(     )  大(     )  突(     )

 

请以“一路走来”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召公谏厉王弭谤(节选)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①弭():消除。②决:挖开,排除。③导:疏通。④宣:开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之妻臣            私:______

(2)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

(3)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

(4)国人王              谤:______

(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是故: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甲)(乙)两段文字进谏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和“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塑造了进谏大臣的形象,你更欣赏哪一位?结合文章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

(摘自《中国教育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言回答。

2.第②段画线部分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③段中,“如此持之以恒”一句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4.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    )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你是图啥呀,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那样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样的话他已经重复过多次了。

⑤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他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

⑥百亩园是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在这块地上生活了几千年几百年。但是,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最终每亩地一万五千块。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

⑦可是,那些种子还是破土而出了。六安爷还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⑧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感到腰背的酸痛,他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到歇够了又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六安爷感到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

⑨(    )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⑩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静  静穆  平静    B. 平静  静穆  沉静

C. 平静  沉静  静穆    D. 静穆  平静  沉静

2.第⑥段写了百亩园的历史和现状,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语句。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表现了六安爷怎样的心理?

5.“锄”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某校九(3)班开展以“建好我的微信朋友圈”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帮助完成以下活动内容。

(1)活动一:针对统计表格所反映的情况,请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统计表:

分享

内容

明星

八卦

各类

自拍

游戏

战绩

幽默

笑话

校园

生活

家庭

生活

读书

学习

占比

19%

17%

22%

19%

9%

7%

7%

 

(2)活动二:围绕“是否赞成加父母为微信好友”这个话题,班级展开了一场辩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简述理由。

(3)活动三:活动中,班长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中出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倡议书

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有了更多交流分享的渠道,但也别忽略了我们身边最美好的风景。①为了合理地利用微信朋友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成长。我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少关注游戏娱乐,少关心明星八卦;课余时间劳逸结合,选择对身心更健康的娱乐方式。

2.多介绍学习经验,相互督促;多分享幸福时光,常怀感恩。

②让朋友圈见证我们青春的成长与奋斗!

2018年4月10日

倡议人:XXX

①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修改建议是:                   

②句中语序不当,修改建议是:                   

③倡议书中一处格式上有误,修改建议是: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那罗刹出门,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

以上语段出自小说《西游记》,作者______,语段中“罗刹”指的是______

(2)《朝花夕拾》包含了鲁迅先后撰写的十篇回忆性______。其中描写儿时去看迎神赛会前,被父亲要求背《鉴略》的情节出自《______》(篇章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有着不同的种群和不同的属地,但无论是高寒山区的肃穆森林,还是半山腰上的莽莽老林,或是低地河谷的热带雨林,每一棵树就像一个人,经历着诞生、成长、消亡的过程。没有比亲眼看着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更为震撼的了,          ,更没有比看着一棵老树悄然逝去更为哀惋的了。

我喜欢轻轻走进一棵树,仰望它华美的树冠,拥抱它坚实的枝干,将耳朵紧紧贴在它身上,仔细líng听。一棵树的低吟浅唱,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íng(    )听  树(    )

(2)文中第一段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请联系上下文,为文中画横线处补上一个句子,使之与前后文意连贯。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一棵树的低吟浅唱,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⑧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诉说自己一生漂浮不定,无处可依的一句是:         

(2)默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全诗内容。

 

(题文)材料作文

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鬃地,号曰狮子骢。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唐太宗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骏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 (节选自张《朝野佥载》)

①敕:帝王的诏书命令。②挽硙(wèi):拉磨。③齿口并平:指马老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才美不外

②执策而

③鬃

以钟乳

2.与(甲)文“策不以其道”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

B. 唐太宗敕天下访

C. 辍耕垄上

D. 中间力拉崩倒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帝得之甚喜。

4.简答题。

①(乙)文体现狮子骢有“千里之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②(甲)、(乙)两文既谈“千里马”,也论“伯乐”。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伯乐”的重要性。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 以丛草为林    C. 以至鸟兽木石    D. 不以善小而不为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将人才比做“________________”,而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借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礼仪板报我设计)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貌用语我知晓)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__(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__(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__(阅读、拜读)!” 

(礼节习俗我评说)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马说》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手法。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才美不外见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