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gèng)  胸(pú)   呜(yàn)  退避三(shè)

B. 魁梧(wú)    妥帖(tiē)  嫉(jí)妒    吹毛求疵(cī)

C. 伫(chù)立   隽(juàn)永 妩(wǔ)媚    百折不挠(ráo)

D. 俨(yán)然   木讷(nà)   旖(yǐ)旎    纷至沓(tà)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大林寺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华________

(2)造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橱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日:“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堍”,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桶(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不可久居  __________________

(3)奇而坚  __________________

(4)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石  先帝不臣卑鄙

B. 是固劳无用  潭西南

C. 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  环而攻而不胜

D. 二者,余未信之  日更定矣

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  ,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

 

学完本文后,某班围绕“小石潭景物探览”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示例:

名称:小径通幽

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2)每一个景点要有一则导游词,请你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名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岸势/犬牙差互

B.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 似与/游者/相乐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    B. 不可久居

C. 凄神寒骨    D. 潭西南而望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之(快乐)

B. 不可知源(指代小溪)

C. 其境过清(因为)

D. 记之而去(于是,就)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竹(huáng)    

(liè)

B. (chí)           

(kān)

C. 参差(cēncī)         

然(yǐ)

D. 尔(shū)          

忽(xī)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心乐     

何陋

B. 全石以底  

不足外人道也

C. 其境过清  

物喜,不以己悲

D. 乃记之去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题文)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文中是怎样运用衬托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

 

描写小潭源流时,作者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B. 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

C. “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

D.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__;小石潭源流;____________;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2)似 与 游 者 相 乐

 

(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竹      

石底         

           

           

参差

尔           

悄怆

 

请以 “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记叙文。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又见“点葫芦”

何申

⑴初春那日去吃农家饭,时间稍早,便往村后沟里随意走走。山杏乍开,溪水淙淙,小路弯弯,好不惬意。忽听不远处有咚咚咚的敲打声,声音不大,节奏均匀,只是有点偏快。我有些诧异,难道是点葫芦的声音?转过山弯,果然见一行人正在种地,那声响正发自播种者用小棍敲击点葫芦。点葫芦,久违了,没想到又见到你!

⑵记得插队第一年春耕时,去生产队库房领农具,见角落里有几个类似葫芦丝但个头儿要大许多的物件,我傻傻地问这是什么乐器,吹呀还是弹?社员乐了,说那是点葫芦,是敲的。怎么敲,一会儿你就明白了。那天种谷子,到了地里,社员往点葫芦里装满谷种,站在垄沟里一敲,我顿时不仅明白了,还佩服得不得了——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

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即谷子,去皮称小米。点葫芦,就是专门用来播撒体积较小如谷子、芝麻、烟籽儿等种子的器具。别看那东西不起眼,像出土文物,却是农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⑷点葫芦,顾名思义,葫芦是主体。待葫芦长成后,取个头稍大的,把内中掏空。掏空是个技术活,不能一破两半,那就成瓢了。只能在葫芦顶底两端各鸡蛋大小的孔,掏空晾干。然后在葫芦底部一个木把,要牢,便于手拿。前端则个尺把长亦掏空心儿的向日葵秆,住断头,再在上部一小孔儿,孔儿下几缕干高粱穗。同时,在葫芦大肚上个往里装谷种的洞洞,这样,一个点葫芦就做成了。操作时,葫芦里装种子,手持者行走在豁开的垄沟间,用小棍有节奏地打葫芦头,顿时,谷种就从向日葵秆上的小孔中出,顺着高粱穗均匀地散落到田垄里。

⑸塞北山地缺水,谷子耐旱,早年种得多。在春耕时节,不论深山沟壑多么曲折,多么寂寥,只要听到敲击点葫芦的声,追声寻去,就会看到播种的人马,顺序是:拉牲口的、牲畜、扶犁杖的、点种的、撒粪的、培垄的、踩垄或压垄的。我拉过牲口,撒过粪,也压过垄,但没有敲过点葫芦,使用点葫芦的都是年纪大的人。

⑹点葫芦的声响,是一种劳作号令,更是社员一年的希望。点葫芦咚咚,我们各自低头如在流水线上干各自的活。点葫芦咚咚咚,将近晌午的阳光照着干燥贫瘠的山地,缕缕热气时隐时梦幻般升腾。点葫芦咚咚咚咚,口干,流汗,肚子咕咕叫,但只要点葫芦声音在响,就要脚步不停地往前奔。那天我望着渐渐远去的人马,再看留在地里的一行行脚印,那一刻,我忽然有些开窍:千百年来农民的生活,好像就如在这漫长的山地里走呀走的……

⑺自离开乡下,就再未见过点葫芦。而且现在种地也不比先前。先前传统,现在简单,有除草剂和化肥,就不用耪地施农家肥。雇个机器一播一埋,就等着秋收了。于是那日我便奇怪——那村子有生态园区,建了许多大棚,种着草莓和果瓜,山上又有栗子树,村容整洁漂亮,已进入“美丽乡村”行列,为何又用老法子种谷子呢?

⑻不由得上前看个究竟,近了看清,那一小队人马竟都是些年轻人,穿着同样的上衣,显然是公司的员工。问了得知,来生态园游览就餐的人,都希望吃到更原生态的食品。为此,这里的员工费了很大劲,才找来几件早年用过的农具,特别是这点种的东西,还不大会使,正犯愁。我说不用犯愁,这个东西叫点葫芦,是种谷子的专用工具。听你们敲的频率,有点快了,这样将来苗出得太密。

⑼他们很高兴,请我给示范一下。虽然我先前没敲过,但插队五年,年年春种,没少见了,便一口答应。调整妥当,轻敲一下,几粒谷子跳出来,大声喊:“好了,走起!”几个年轻人便跟着我干起来。咚咚,敲击的力度要合适。咚咚咚,敲击的节奏要和行进的速度相适应。咚咚咚咚,光滑的谷种如金粒子投身到养育它的大地里……

⑽那日蓝天白云,我在山坡上敲击着点葫芦,好像将种子播到了云间。低头望见层层田地与排排新式大棚相伴,便有些明白什么是传统与现代的联接和传承。

⑾又见点葫芦,不虚此行。       

(选自201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副刊)

1.请根据第⑴段内容,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欣赏初春山景时的_______——听到山中传来点葫芦声音时的______——看见一行人种地时用小棍敲击点葫芦时的_______

2.联系⑶⑷⑹段,说说点葫芦“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的原因。

3.第⑷段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描绘了点葫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有何用意?

4.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⑻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5.读完文章后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哪些?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

2.为什么说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

3.请说说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

4.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 ②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③术: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语。

⑴更互用之瞬息可_____(《活板》)   ⑵宾客大宴  _______(《口技》)

农夫曰___________                 ⑷且于田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⑵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3.文中除了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你还得到什么启示?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所展示的画面。

2.诗中的“雨”和“风”具有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用户下载APP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开锁即可开始骑行,只需要支付一元既可骑行1小时。到达目的地后,用户可以随意停在不影响交通和行人正常通行的地方。

(材料二)记者蹲在“小黄车”尾部,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是却显示“该车牌不存在”的提示。随后,记者多次拨打客服热线始终无人接听。同时,记者在部分“小黄车”车头看到“待维修”的贴条。附近的市民称,这些车已经坏了几天,也没见有人来处理。同时反映,最近看到有人把车骑进小区里并上锁,原来路边停放的‘小黄车’也都不见了。

(材料三)记者城管局获悉,一些市民会把“小黄车”停放在绿化带、盲道甚至机动车道上。由于“小黄车”违规占据了人行通道和盲道,在其投放的初期,城管部门就暂扣了上百辆“小黄车”。城管局反映他们多次约谈企业,希望能处理被暂扣车辆,但至今也没有人来处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共享单车的优点。

(2)根据材料,谈谈目前共享单车存在哪些问题?

(3)结合材料,请你就如何改善共享单车提两点建议。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目标探测、成像的能力,在军事民用上都有广大应用。②传统雷达分辨率和处理速度因电子器件的带宽限制的制约而存在提升瓶颈,难以满足未来应用对高性能雷达的需求。③而微波光子雷达,以光子为信息载体,利用丰富的光谱资源和灵活的光子技术,能够更好、更快地处理和产生雷达宽带信号,④具有快速成像、高分辨率和清晰辨识目标。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     ▲      改为     ▲     

(2)第②处重复累赘,应删去        ▲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      ▲              ▲      互换位置。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      ▲     后增补      ▲     

 

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

B. 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海盗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

C. 鲁滨逊第四次航行是去贩运黑奴,遭遇飓风,一连十多天。当行驶到南美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

D. 漂流到荒岛后的鲁滨逊,看到一群野兽正在围攻一个逃犯。见此情景,鲁滨逊拿了随身携带的长刀解救了他,并给他取名星期五”。

2.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我们离开那个地方后,也有好几次不得不上岸取水。特别有一次,在大清早,我们来到一个小岬角抛了锚。这时正好涨潮,我们想等潮水上来后再往里驶。佐立(索利)的眼睛比我尖,他向我低声叫唤,要我把船驶离岸远一点。他说,"看那儿,一个可怕的怪物正在小山下睡觉呢!"我朝他手所指的方向看了一下,果然看到一个可怕的怪物,原来那是……

选文中的“怪物”是什么动物? “怪物”最终怎么样了?

 

默写。

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他人之过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⑵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⑶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⑷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⑸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⑺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àn( ▲ )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zōng( ▲ )影。等到新的幼芽( ▲ )放绿( ▲ )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写作

走过十多年的春秋,经历过阳光和风雨,回顾过往发现:我们从来都不孤单。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一直伴我们左右;自信、勇气、欢乐……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请以“有你相伴,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2、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微 课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上录像,继而在2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00个2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0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 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1.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

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采用了_____(填两个字)顺序进行说明,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