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西汉)晁错《削藩策》

材料四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西汉)贾谊《治安策》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材料二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并说明其历史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的做法被哪一措施所实现?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看法?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回到中国古代做一个时空旅行,以下场景中,哪些是你可能看到的,哪些是不可能看到的,请说明理由。

场景一周王遭到进攻,各地诸侯出兵勤王。

场景二唐玄宗开元九年,太原人王维因为八股文写的好考中状元。

场景三北宋中期,地方节度使势力壮大,宋仁宗决定削弱节度使实权。

场景四明成祖朱棣和丞相商量派郑和下西洋的事情。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不包括

A.发达的商品经济 B.海外殖民吸收外来文化

C.广土众民人才济济 D.山多平原少的地理环境

 

古希腊城邦政体中存在的政体有

①君主立宪制  ②民主制  ③寡头制  ④僭主制  ⑤共和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古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是

A.雅典、底比斯 B.雅典、斯巴达 C.斯巴达、米利都 D.底比斯、麦加拉

 

下列关于古希腊城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以城市为中心 B.是一种国家形态

C.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国民 D.包括周边的村社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发源于

A.爱琴海沿岸

B.两河流域

C.太平洋沿岸

D.尼罗河流域

 

下列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是

A.汉、隋 B.宋、辽 C.元、清 D.金、明

 

中国古代有两个大一统王朝是在经历了长期分裂割据后建立起来的,它们是

A.西周、秦 B.秦、隋 C.西汉、隋 D.唐、清

 

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A. 秦代的三公 B. 唐代的三省长官

C.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 清代的军机大臣

 

元朝为实现对辽阔疆域的管理,在地方实行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两府三司制

 

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宋太祖)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杯酒释兵权

C.派遣文臣担任州郡长官 D.削减地方州郡的财政实力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明 B.秦、唐、元 C.汉、宋、明 D.秦、元、清

 

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秦朝的御史大夫  ②两汉的刺史  ③北宋的枢密使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禁止世家大族子弟入朝做官

B.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

C.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D.忽视实际性学问,降低了官员文化素质

 

以下是中国古代的几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A.①——军功;②——考试成绩;③——品行;④——门第声望

B.①——军功;②——品行;③——门第声望;④——考试成绩

C.①——考试成绩;②——品行;③——门第声望;④——军功

D.①——考试成绩;②——军功;③——品行;④——门第声望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A.皇帝制度与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与世袭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秦时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刺史

 

西周一贵族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其中处于大宗地位的应是

 

妻室

子嗣

妻(正室)

B.二哥(20岁)D.四哥(15岁)

妾一(侧室)

A.大哥(23岁)

妾二(侧室)

C.三哥(18岁)

 

 

A.A

B.B

C.C

D.D

 

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书》),汤显祖(《明史》)等。你推测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

A.科举制度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B.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一个以教授演讲、雄辩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被称作智者(学派)。智者们在城邦中发表演讲,教授青年各种知识。由他们倡导而引起思想和社会认识的巨大变革称之为智者运动。这场运动马克思·韦伯称之为“哲学的突破”,“它对构成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意义有了新的理解”。

——摘编自杨冬梅《智者运动的兴起及其客观影响》

材料二  以孟德斯鸠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高举“自由”“平等”“人权”“个性解放”的旗帜,提倡发展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猛烈打击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和封建主义专制的桎梏。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以理性为武器,希望带领全民摆脱愚昧,解放自我,是他们的共同目的。

——摘编自李莉《论启蒙运动对欧洲音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智者学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等,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孙中山无论在言论上或行动上都更加重视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不能分裂,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材料二  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即使存在外国的武装干涉,解放台湾虽有战争的与和平的两种方式,毛泽东仍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与政策。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从世界现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按“一国两制”模式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刘孝良《论毛泽东邓小平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国家统一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国家统一认识上的共同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搞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借用了西方的宗教武器,然而终究走着朱元璋式的“农民革命领袖”的悲剧道路;康有为倡导了对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所启示的戊戌维新运动,然而当封建顽固派势力以千百倍的疯狂做反扑时,他也回归到了封建王朝的“忠臣”的立场;至于孙中山,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无疑对变革近代中国的现实政治环境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应当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之时,他和他的战友们实际上还只是空怀救国志,未有回天术。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们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正是比之他们的前辈对中国社会有着更为关键性的深切把握。鲁迅在文学作品中揭示了以“阿Q精神”为典型代表的民族劣根性,又指出每一个中国人应深刻地认识到:“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胡适指出:“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同时他又鼓吹:担来思想的清水“一勺一勺地洒向那孔尘迷漫的大街上”,现代中国人应该“打倒孔家店”。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文华《“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运动三大思想家散论》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先驱者们引进西学结果不理想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文化运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