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 ) 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 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 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族。”这表明他 A. 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 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 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 不主张革命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和衣衫褴褛的下层人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派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 冲击了原有社会关系 C.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 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
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既没有乞丐,也没有富豪”,“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主张( ) A.经济平等 B.消灭私产 C.主权在民 D.社会契约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基于 A.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 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D. 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杰克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其章=霄包括“个人的发展”、“占典的复兴”、“人的发现”、“社会和节庆”等,此书最可能是 A. 《地理大发现》 B.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C. 《科学与启蒙运动》 D. 《论自由与代议制度》
有人说:“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下列说法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因信称义”,“致良知”
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这反映了( ) A.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 B.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 C.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D.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
苏格拉底说“未经检讨与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这句话表明他( )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关注自然界,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 C.追求真理,认为真理高于一切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的真谛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有一份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在你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选择邓小平的占89%。大学生们做此选择的依据不包括( ) A.文革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C.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D.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 A.阶级分析法 B.“三个代表”理论 C.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D.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历史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以完备的形式出现在著作中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长征时期 C. 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研究主题,他们可以查阅( ) A.《湘江评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各种思潮纷纷涌现,下列不属于此阶段出现的思潮是( ) A. 实业救国思潮 B. 中体西用思潮 C. 民主共和思潮 D. 社会主义思潮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中,最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主张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本主义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此句体现国人的追求是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B. 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C. 维新变救亡图存 D. 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
《列子》记载了鲍氏以下言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据此,可知鲍氏的观点( ) A.与爱恩斯坦的相对论有共通之处 B.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有共通之处 C.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有共通之处 D.与启蒙思想家追求自由平等有共通之处
胡适原名胡洪驿,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促使他改名的作品最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仁学》 C.《孔子改制考》 D.《天演论》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 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 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政治的民主化 B. 救亡图存 C. 经济的工业化 D. 思想的自由化
雕塑家罗丹(1840一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B.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C.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摒弃了天朝中心说,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世界史地知识。该书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 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 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 A. 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B. 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 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 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现象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汉赋 B.唐诗 C.楚辞 D.元杂剧
五代有个叫冯道的人,一生中也做过不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但因为他先后追随过好多皇帝,为后世的文人所不齿。在他们看来,其行为和那些一嫁再嫁或失去贞节的妇女一样丑陋不堪。这些文人的评价标准是 A. 民族气节 B. 忠孝观念 C. 义利思想 D. 文化修养
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钱乘旦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