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试题】《掷铁饼者》原先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青铜作品,今已不存。下图为罗马时代的复制品。塑像捕捉了运动员身体发力,准备掷出铁饼的瞬间,整体上呈现出运动的美感。这一雕塑 ①直接反映出古希腊人对宙斯的敬意 ②生动体现了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精神 ③折射出古罗马人对希腊文明的继承 ④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希腊公民的素养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而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是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 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B. 罗马法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C. 罗马法导致了自由市场的形成 D. 罗马法维护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 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 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 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 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国家就像身体,社会转型就像治病救人,通过缓慢的新陈代谢,让血液更新,这就使历史性不被中断,使文明和生活方式在既有生命的延续中变化。这种说法形象评述了。 A. “百日维新”后的中国 B.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 C.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D. 法国共和政体确立
(题文)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 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 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 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 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中国近代,全国性金融中心不断迁移,基本轨迹是:上海→北京与天津→上海→重庆→上海。这反映出近代 A. 地方派系积极争夺金融中心地位 B. 政治中心与金融中心始终分离 C. 中国金融业受政治环境影响大 D. 列强侵略严重破坏中国金融业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人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现象 A.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人中国 B. 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 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这从英国人同印度和中国的通商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种“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的重要影响是。 A. 改变了统治者重农抑商思想 B. 直接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使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 A.建设的延续性 B.创新的曲折性 C.存在的合理性 D.产生的必要性
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 地方制度的沿革 B. 宰相制度的完善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中枢机构的演变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张纸撕了,掷在地上。赵普不作声,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为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皇帝和宰相(丞相)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汉朝、魏晋、唐朝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A. 派文臣做州郡长官 B. 设“三衙”,收精兵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从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地方割据性增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演进趋势 C. 二级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D.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唐太宗准备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 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 B. 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权限 C. 三省间互相分权相互制约 D.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枢密副使
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A. 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 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 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其描述的官员应是 A. 转运使 B. 节度使 C. 通判 D. 枢密使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A. 中书省与行省制 B. 中书省与枢密院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中书省与宣政院
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基于这一认识,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秦始皇创立的郡县制之所以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郡县的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的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C.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D. 郡县的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不得世袭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这反映了( )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 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④副丞相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