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A. “弱者道之用”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995年,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贸易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的某国际组织成立。该国际组织的图标是 A. 图1 B.图2 C.图3 D.图4
列宁于1921年指出:“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时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重商主义政策 D.自由主义政策
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规,该法规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规则,遵守该法规的企业或公司可以获得美国政府颁布的徽章(见图)。这一法规是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联邦紧急救济法》 D.《社会保险法》
图是1976年民主德国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纪念一项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成果诞生100周年,这项成果的发明者是 A.马可尼 B.西门子 C.卡尔·本茨 D.贝尔
世界博览会已经历150多个春秋,各届博览会都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如图所示的体现当时工业成就的展品最有可能出现于 A.1851年伦敦世博会 B.1910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C.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 D.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针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 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民国元年,上海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 B.①② C. ①②③ D.②③④
如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 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 D.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下列属于英国工业革命条件的是 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 ④大功率发电机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新航路开辟后 ,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 ①玉米 ②可可 ③甘蔗 ④葡萄 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③④
《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材料中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具体史实分别是指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 A.《南京条约》和太平天国运动 B.《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C.《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是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它拍摄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初 C.20世纪初 D.20世纪末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图采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该国是 A.英国 B.联邦德国 C.法国 D. 苏联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井渠
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幅壁画。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标志着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的是 A.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B.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D.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改善建设环境、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方面取得了一 系列成就,其中包括 ①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以“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亚非会议顺利进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海峡两岸经济互利互补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 A.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 C.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