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雍正十三年命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恢复军机处。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构建上发生了实质变化

C.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分权制衡            D.逐渐成为强化皇帝权力的利器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

A.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C.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面、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观察《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数分布在丝绸之路的沿线

B.汉代丝织业中心由都城长安向全国各地辐射

C.唐宋时期的丝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

D.元至清朝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保障了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提高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同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B.私学兴起于思想界的繁荣

C.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         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 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 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 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法外施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明律》还规定官吏犯公罪一律可出钱赎免。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新加坡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公务员的基本道德规范。政府制定《公务员法》、《防止贪污法》、《财产申报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惩戒性程序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大幅提高公务员工资,以俸养廉;设立拥有广泛权力的贪污调查局。在各种社会参与反腐败的形式中,效用较多、影响最大者当数公众和特定组织(包括一般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自发参与。此外,新加坡还积极参加世界反贪污大会和打击跨国贪污贿赂犯罪活动。据统计,1990年全国6.5万名公务员中犯贪污罪的仅7人。

——摘编自刘守芬、李淳主编《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当代新加坡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进步之处。

(3)指出上述廉政建设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对英美政治体制进行比较。(要求:选取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政府建议设立一个共同的高级公署来管理法国和德国的煤和钢铁的生产。其他欧洲国家也可以参加这个机构的组织。

——法国外长舒曼

材料二   ……法国的安全完全依赖她(美国)的保护。这种说法出自统合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乎国家的欧洲之理念,在这个构想下,法国就消失了。一个没有政治实体、没有经济动力、没有防卫能力的欧洲,因而在面对苏联集团时,注定成为那个自身有政策、经济和国防的强大的西方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附庸。

——法国总统戴高乐

材料三   加入军事一体化机构(北约)后,法国将更强大、更有影响力,因为法国必须成为北约的“共同领导人”之一,而不是处于从属地位。

——法国总统萨科齐

材料四   萨科齐的野心不仅在于重返北约,还在于利用北约,增大欧盟独立防务的力量,让欧盟站在与美国抗衡的地位。他的野心也在于,让北约做出有利于法国的改变。在回归北约之前,他就已经想好要如何把北约变得不一样了。

——美国《时代》周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法国提出煤钢联营计划的背景。这一计划取得了哪些成果?

(2)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在60年代退出北约的背景。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初法国重返北约的目的。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法国的外交政策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A. 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 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 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 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下面为前苏联叶非莫夫的漫画《检阅他(艾森豪威尔)的队伍》,队伍中有“阿登纳”“艾德礼”“贝文”等人。此漫画说明了

A.世界多极化力量潜滋暗长            B.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在强化

C.美苏两极格局已基本形成            D.以美为首的北约已完成组建

 

有学者曾说:“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家组织中,处于少数和孤立地位,很难发挥作用;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但是它缺乏战略空军和有效的天空防御能力;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该学者意在说明

A.战后形成的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          B.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

C.社会主义阵营不足以抗衡美国            D.苏联政治上孤立无援

 

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了

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              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C.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              D.维护“一个中国”基本原则

 

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                   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C.美国罗斯福新政                 D.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抗日战争期间妇女界的救亡运动很活跃。例如上海著名影星胡蝶、陈燕燕等曾慰劳前线将士,丁玲等延安知识女性创作了一系列抗战救国题材的文艺作品。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成为抗战主力                B.妇女民族意识高涨

C.妇女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英国学者拉纳·米特写作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1945:为生存而斗争》。他为其美国版改换了书名,并解释说:“如果你想让美国人读外国的历史,你得告诉他们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该书美国版的书名当为

A.《亚太战争,1931—1945:日本罪行和战后和解的要求》

B.《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

C.《上海1937:扬子江畔的斯大林格勒》

D.《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1909年,清政府开始推行地方自治,各省纷纷成立自治团体,有些地区的商人还按街区地段组织了为数甚多的基层自治团体。这表明

A.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B.近代民主政治的成型

C.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              D.君主专制政体的瓦解

 

1902年杨廷栋在《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接之关系》中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该观点的实质是

A.领事裁判权的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

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C.通过修改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

D.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          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

 

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1875年以后,法同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首元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利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