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依据材料可推知

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

 

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

 

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说明

A.唐代相权过大限制了皇权 B.明内阁实际架空了皇帝

C.三省制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唐代政治体现了民主化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

A.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扩大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

C.西方国家放弃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

D.发展中国家放弃与美国的合作

 

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公民权利的保障充分与否

B.法律体系的成熟与否

C.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D.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不同

 

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帝国版图扩张所带来的各种矛盾纠纷。罗马法的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为了

A.扩张帝国版图

B.促进社会和谐

C.维护平民的利益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的依据是

A. 德国实现了统一

B. 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C. 德国推行海外扩张的政策

D. 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日建交

③中美建交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要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的情况,下列文献可供参考的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控制中国经济核心区,利用洋教反清;义和团运动从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深入中国政治核心区,扶清灭洋。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南北方农民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不同

B. 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C. 对西方宗教由接受到反对的态度变化

D. 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主导力量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D.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为召开第一届政协会议作准备

 

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的过程中,某学生列出下列标题,其中错误的是(   )

A.宪章运动:无产阶级独立地提出普选权要求

B.巴黎公社:超越生产力水平的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建立与西欧一切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D.开国大典:开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国除内战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的流血革命。”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A.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B.专制制度的推翻

C.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

D.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三: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治外法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某学者撰文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成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成疯子的人。”孙中山被看成“疯子”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至上有一定的合理性

B.皇权思想根深蒂固

C.孙中山提倡西学

D.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施德惠”,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这一政令的实施

A.实现了西汉政制的一大变革

B.扩展了大汉帝国的疆域版图

C.延续了汉初“无为”的理念

D.扫除了盐铁官营的政治障碍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 秦律的颁行改变了传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

D.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段材料反映出这场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C.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D.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权益遭侵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此中国政府

A. 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C. 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D. 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英国的这种情形被根本改变是在

A.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时期

B.责任内阁制形成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D.光荣革命之前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B. 奴隶参与了立法

C.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轻易改变

D. 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在美国1787年宪法签署仪式完成后,富兰克林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他认为1787年宪法的签署是‘日出”,下列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原因是

①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和统一

③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宪法给予人们普遍的选举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律上人人平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秦……尽管昙花一现,它却能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因素是

A.军事指导方针错误 B.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C.红军武器装备落后 D.敌人兵力的绝对优势

 

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他“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A. 苏联解体

B. 东欧剧变

C. “冷战”形成

D.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A.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 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 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

D.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削弱相权

B. 加强皇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减少决策失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宋元时期,海上“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政府当时在对外贸易中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何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转变的历史影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