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1954年2月画家潘韵的美术作品《春之晨》。这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B.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D.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在进行

 

下表是中国革命档案里收藏的一份文件

这一文件精神的贯彻

A.阻碍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强化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 D.巩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地位

 

下表反映了1812-19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概况。由此可推知

A.清政府财政来源日渐枯竭 B.列强侵略导致人地矛盾尖锐

C.部分工商业发展面临困难 D.社会稳定促使人口持续增长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即行规定:除官方印行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三种“真道书”外,“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扫清西学传入中国的障碍 B.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C.推行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 D.赢得辖区士人的广泛支持

 

明末清初,学者余起霞说:“吾乡习尚日异月新,余幼时见亲朋宴集,所用不过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自后,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其中所陈,穷极水陆。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民间手工业部门生产日益发达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奢侈性消费导致社会走向贫困 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

 

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D.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

A.黄老之学趋向消亡 B.治国方略选择纯守儒术

C.儒学受到高度重视 D.儒学主流地位得以强化

 

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

A.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 B.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社会主义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于是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也明矣。”1920年,他又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斑而就”。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驳斥梁启超的观点,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经历这次论战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逐步统一,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则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新传》等

材料二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②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先进的中国人都探讨过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据周永学《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焦点。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种认识,并联系材料一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研究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

材料二: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1)材料一中“始皇帝”创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简要说明其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约法”的名称、性质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建国初期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 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1953年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签约双方在协定中明确规定:“为保证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分派代表召开双方高一级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等问题。”据此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促成了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的出现

B.为新中国走上国际大舞台奠定基础

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D.宣告了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破产

 

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归侨总会副监事长尤肖吾说:“20年来澳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地区之一,澳门的人均GDP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区之一,从1999年至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4403亿澳门元,增长7.8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8.3万美元,增长4.5倍。”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一国两制”的制度性保障 B.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

C.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 D.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可见,这次会议强调

A. 法制建设

B. 司法独立

C. 人人平等

D. 人民民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A. 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 具有“人大”的政治作用

C. 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 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岁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 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D. 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的内部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据此可知,列宁意在

A.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的政策

B.支持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

C.最大限度地减少革命的阻力

D.维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巴黎)公社委员会的公职人员都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人员;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完全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形式

B. 具有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性

C. 致力于国家政权机构的精简化

D. 注重政权管理者的自我监督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以上论述旨在

A. 分析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原因

B. 指出工业革命促进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C.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

D. 揭示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19458月和19494月,国共两党分别在重庆和北平举行了和谈。其共同之处是

A.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发挥了作用

C.共产党在军事方面作了较大让步 D.两党达成的协定完全没有实施

 

有评论说道:……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该评论针对的战役是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中描述近代中国某一战役:“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夜以继日,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打击了日军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该战役

A.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B.使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体现了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主动性

D.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如果战端一开,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蒋介石

A.准备应战而不是求战的立场

B.幻想和平和求苟安的方针

C.以和平延缓日本进攻的进程

D.未认识到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年10月19日凌晨,担任主攻的第3营顺利渡过滹沱河,潜入机场,发起攻击,毁伤日军飞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这一胜利,使日军在忻口战场上一时失去了空中力量。八路军各部队的积极作战,切断了敌后方运输线,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大大减轻了国民党军正面防御的压力,起到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材料反映了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1927年8月7日,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指出:“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号召全党重视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暴动,自下而上解决土地问题。这表明党中央

A.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确立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路线

C.把革命的重心转向了农村

D.明确了革命的内容(土地革命)和形式(武装斗争)

 

下表为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扶助”农民运动的政治考量。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北伐以前

国民党需要借助广东农民的力量平定商团叛乱、东征和统一广东

北伐开始后

广东成为后方基地,国民党需要广东政治安定和提供财政支持,国民党左派多随军队北上,留守广东的军政势力多为国民党右派

 

 

A.北伐后广东成为全国农运的中心

B.北伐后农运的地域格局发生变化

C.农运推动了政局变化和北伐进程

D.广东农运随革命形势发展而高涨

 

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A. 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 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辛亥元老李书城回忆:“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当时之所以这样宣传,主要是因为

A.革命目标脱离时代

B.革命时机没有成熟

C.革命精神未能形成

D.革命基础尚需扩大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一(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