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 维护公民平等

B. 强调法律至上

C. 限制公权滥用

D. 追求司法公正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市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据此推知,万民法

A. 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 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

C. 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

D.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指出:“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温和的理性怀疑论就能表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该论点实质上反映出古代雅典

A.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B. 公民大会行政效率低下

C. 民众的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D.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明显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D.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            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 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 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 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A. 扩大了官员来源

B. 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 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

B. 官员层级设置调整

C. 文官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 废丞相,权分六部

 

(题文)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 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 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 )

A. 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 保证了吏治清明

C. 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高一(1)班开展了主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的活动,张华同学以“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点”为突破口进行论证,下列能够为张华提供论据的是

A.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直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C. 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题文)假如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郡守

 

(题文)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 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C. 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D. 分封宗法体制逐渐解体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材料反映的是

A. 宗法分封制

B. 皇帝制

C. 三公九卿制

D. 郡县制

 

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宋代把儒学大家朱熹的《小学》作为启蒙教材,后又有《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这反映了

A.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B. 宋代教育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C. 宋代私塾教育非常发达

D. 印刷术推动儒学教育的发展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

①理是气的驾驭者②气的变化推动理的形成③太极是“动静”的根源④理发生变化气才能变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有学者认为,魏晋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根本上反映了他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出于现实关怀而对现实不公所做的批判,更充满了对于真实自然、自由人生、最终归于对“任自然”的理想境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嵇康完全抛弃了儒家的教条

B. 这是他面对现实矛盾而做出的选择

C. 充分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D. 表明道家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 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 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 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 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A. 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 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 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题文)宋代佛教强调 “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A. 佛道的思想冲击    B. 佛教的中国化

C. 儒佛的思想融合    D. 儒学的政治化

 

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 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 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 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 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A. 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 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 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说明(  )

A. 强调伦理道德    B. 重视知行合一

C. 宣扬格物致知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黄宗羲曾有这样的论述:“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他提及的“姚江”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守仁

D. 顾炎武

 

宋代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其原因主要在于

A.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B. 政府选官的需要

C.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 八股取士的实施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A. 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 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C. 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 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