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历史依据一
 

历史依据二
 

历史结论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上海从开埠到解放,人口出现过三次增长高潮;同时,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沪人数比例也多次发生变动。其中引起后者变动的主要因素

A. 同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相联系

B. 同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相关

C. 与半殖民地工业发展密切联系

D. 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平?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B.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C.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D. 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开始实行分封制

B. “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C. “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自主权受限制

 

五四运动后,鼓吹新思潮的刊物有400多种。新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这说明当时

A. 学生运动放弃游行示威方式,转向进行理论思想宣传

B. 进步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走上了切实可行的道路

C. 新思潮庞大混杂而无主流思想

D. 进步人士开始放弃资产阶级思想,转而向往社会主义

 

五四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的首要任务是

A. 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 成就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 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2012年2月22日,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但在该过程中,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这表明日本

A. 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 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乐观其成

C. 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

D. 国家理想被无情地掣肘于国际歧视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官可以随宰相入朝议事,谏官事实上已进代中央政权的决策层。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初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B.唐初明确划分官员职责

C.唐初重视选官制度建设

D.唐初注重监察制度建设

 

标语是社会各种变革力量用来宣传自己的重要工具,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有代表性标语,其在当时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具有史料价值和政治文化内涵

B. 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C. 宣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D. 启迪民众,参与革命

 

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 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B. 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 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 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A. 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 在古代希腊、罗马,各阶层都享有民主权利

C. 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全体国民的民主

D. 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这一规定旨在( )

A. 保持国会绝对权威 B. 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C. 防止封建君主专制 D. 保障民主共和政体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 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 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题文)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

A.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克服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D.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其中《工律》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金布律》要求:“买卖往来,商品各婴其贾(价格)。”对以上记录认识准确的是

A. 秦朝的经济法规简略粗疏,轻罪重刑

B. 秦朝政府控制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易

C. 统一度量衡强化统治,加重百姓负担

D. 秦朝重视运用法律管理社会经济生活

 

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这说明太平天国

A. 注重宣扬儒家传统文化

B. 政权性质日趋封建化

C. 缺乏新政治体制的建设

D. 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 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 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 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肖德甫《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该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

A. 使英国议会制度从此开始真正确立 B. 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C. 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 D. 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书记处致电中共中央:“考虑到这样一个情况,即今后只在江西进行防御战是不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我们同意你们将主力调往湖南的计划。”与电文中的“情况”相关的史实是

A.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D. 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

 

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 )

A. 中央集权原则    B. 自由平等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司法独立原则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他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会见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表明( )

A. 中国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 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赖美国支持

C. 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中国    D. 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灵活态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应完全服从教会;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针对这种现状,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费里率先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该法案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取消了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还规定6—13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一所,其经费由地区支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材料二  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题文)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对日贸易被动局面

B. 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极大影响中日贸易

 

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B. 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

A. 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目标

B. 着重培养国民意识

C. 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

D. 将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