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学#科网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古罗马《法学总论》中记载了一个典型的要式口约的构成:“你承诺吗?我承诺。”通过这种行为当事人确定的表达了一种负债的意思,然而当事人为什么负债,从要式口约本身无法看出。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强调对债务纠纷原因的分析

B. 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的色彩

C. 有利于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D. 对案件的审判过程特别关注

 

伯利克里强调雅典民主制度遵从法律,然而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无论是控诉罪名的模棱两可,还是陈述证据的模糊不清,乃至于判决量刑的摇摆不定,都与之不符。这表明

A. 雅典民主和法制均维护奴隶制    B.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司法审判的主观性

C. 苏格拉底破坏了雅典民主原则    D. 雅典司法审判并非完全遵从客观理性

 

在公元前750—前700年间,希腊各地普遍使用铁制工具,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到开垦与深耕。各地除种植葡萄、橄榄两大经济作物外,粮食生产也有较大增长,而手工业中制陶、造船、冶金业的发展尤为明显。这

A. 得益于陆上丝绸之路

B. 有助于城邦形成发展

C. 不利于希腊走向海洋

D. 说明希腊农业自给自足

 

(题文)明末淸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五水浒、六西厢”。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B. 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C. 世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

D. 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南宋周必大的《周益文忠集·与程元成给事札》中记载:“近用沈存中(括)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元初王桢在《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记载,当时有人用锡铸活字印书,但是并不成功。这表明,活字印刷术

A. 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B. 因科学家努力而发展

C. 制作工艺不断完善

D. 还不是成熟的技术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往往围绕具体的“事”与“术”展开,徐光启等中国古代科学家也往往侧重于研究农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专注于农业发展之“用”与“术”的学说。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

A. 重视逻辑推理    B. 重视对经验的总结

C. 注重实用性    D. 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B. 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C. 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    D. 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

 

(题文)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丁忧在古代是官员必须遵守的制度之一,对于违反者朝廷要对其进行处罚,甚至被革职。清代沿袭了前朝固有的传统,对这一制度也格外重视。这反映出

A. 清廷加强对官吏的考核    B. 清代以孝廉作为选官标准

C. 政治统治与伦理相结合    D. 西周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此言论旨在强调

A. 仁德观念具有深入人心的道德渗透力    B. 人人都应遵守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规范

C. 教育训导和百官立威是形成礼的条件    D. 政治强制是实现礼乐规范的有力保障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明成化年间,湖广按察司佥事尚褫说:“凡钱粮军储等项,洪武、宣德间,应本色者征本色,应折色者征钱钞。顷来凡遇征输,动辄折收银两。然乡里小民,何由得银?不免临时展转易换,以免逋责。”材料反映了明代

A. 农村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B. 多数人反对赋役征银制度

C. 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常以物易物    D. 官银量少给民众带来不便

 

唐朝规定:商人必须向政府提交经营商业活动的申请,同时要持有过所和公验,以此作为经过商业要塞的通行证和合法经营的许可证。由此可见,唐朝

A. 严厉打击无证非法经商的行为

B. 重视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C. 严格控制商业活动范围和规模

D. 严格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据孔泾源教授研究,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 使得一大批富商大贾富甲一方

B. 使工匠和商贾始成官府管理的奴仆

C. 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互配合

D. 拓展了地方官凭土贡而晋升的机会

 

通过对康熙年间至清末宣统年间的915份朱墨卷中的履历资料进行分析,有学者发现,只有占总数约八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这说明当时

A.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B. 科举事实上完全排斥了平民

C. 家世是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

D. 上层社会入仕明显

 

据《明史》记载,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由此可见

A. 监察御史必要时可参议军国大政

B. 明朝的都察院拥有部分司法权力

C. 纠察百官是监察御史的首要职能

D. 监察御史的监督权有较强依附性

 

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唐太宗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官员人数最少的政府了。据此推断,唐朝

A. “小政府大作为”的执政理念

B. 精简机构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百姓所承担的赋税徭役最轻

D. 完善科举制后选拔出更多人才

 

下图所反映的史实,从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设计看,这是

A. 解决相权威胁皇权的举措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C. 平定七国之乱的显著成效    D. 分化地方加强中央权力的体现

 

历史上的张仪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游历各国,演说和上疏都能被顺畅地听、读,不需要翻译,也不存在交流障碍。以张仪为代表的外交家能四处游说、宣传合纵连横,主要是因为当时各国

A. 有共同的文化起源

B. 普遍推行魏国文化

C. 语言文字存在差异

D. 汉字书写形式统一

 

商人在夏朝原始内外服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分封制。商人没有全部直接占领,而是采取扶植代理人的方式。西周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与商朝相比,西周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了西周的管辖疆域

C.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 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管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征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材料二 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 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 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列宁评价的是哪一政策?该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维埃政权在当时面临着怎样的严峻形势。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实施了什么新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19世纪后期,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

材料二 发生在 20世纪40-6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已经产生、并且仍在产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此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的发明……,辅助人类不断增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生物工程、核技术、激光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和宇宙空间技术等的发明与应用,都将人类的生产生活推向了新的高度。

——摘自刘宗绪主编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中的“蒸汽大王”与“电力的火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哪两个时代?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B. 三大改造的成就

C. “大跃进”的成就    D. 改革开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低

B. 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C.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

 

某区域集团组织最初是两个宿敌为首的六个国家的经济合作,九十年代以来其一体化进展迅速,具有了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并发行了统一货币。这一组织是(  )

A. 欧洲联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