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

A. 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 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

C. 为防范割据而人事变动频繁    D. 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对于这个显赫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褒贬毁誉,分歧严重。主要有如下评价:

①克伦威尔是一个一手握宝剑,一手捧圣经的伟大军人,取得了“清教革命”的胜利;②克伦威尔是一个实干家,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③克伦威尔是使英国成为海上胜利者的功臣;④克伦威尔是一个不择手段攫取国家最高权力的野心家和独裁者。

——据(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在英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贡献。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其中一种对克伦威尔的评价,结合史实扼要展开。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3日凌晨,周恩来紧急召见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通过他告之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不会坐视不管。美国国务院决策者认为周恩来的声明是“虚张声势,是苏联和中国为挽救北朝鲜政权而进行的外交努力的一部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则从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问题,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认为苏联或中国干涉朝鲜,要冒世界大战的危险,而苏联还未做好发动世界大战的准备。而中国一则是“莫斯科严密控制的卫星国”,不可能脱离莫斯科而独立行动;二是中国缺乏现代技术装备,军事能力有限,即使干预也不会造成决定性变化;三则中国最好的干预时期已在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后丧失,因而中国或苏联都不可能对朝鲜进行干涉。面对美国的严重挑衅和武装入侵的危险,中国政府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朝鲜战争虽然在范围上只限于朝鲜半岛,但参战国家很多,影响波及世界,实际上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较量和对抗。苏联、中国和朝鲜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相互支持和合作,苏联对中朝提供了援助。通过朝鲜战争,中苏同盟得到巩固,朝中、朝苏分别签署了友好互助条约,苏、中、朝结成了反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同盟。美国则加强了同日本和韩国的关系,结成了反对苏、中、朝的军事同盟。

——摘编自章前明主编《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决策层认为中国关于朝鲜战争的声明是“虚张声势”的依据,并分析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对中国和东北亚局势产生的影响。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科举制对于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是随着取士人数的增多以及进士在高级官员中的比重的上升,逐渐显现出来的。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两宋310年,进士达4万余人。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在直接参与决策的上层群体中所占比例之高,是前朝无法相比的。

——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显然独具特色,其系统、完整、严密与历史悠久,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供今人借鉴……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用人才的标准一-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等。不过,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来看,其总趋势则是倾向于德才兼备。

——凤凰网《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改革科举制时扩大科举录取的制度性因素,并分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和原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的起始时间存在着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

 

序号

起始时间

标志事件

15世纪末16世纪初

哥伦布到达美洲

18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20世纪中期

二战结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示例:

全球化起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哥伦布到达美洲为标志。

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才真正开始全球范围内的交往;经济上打破孤立的状态,欧洲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了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世界经济活动相互密切影响;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走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时代,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所以,将新航路开辟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有一定的道理。

从表中提取关于经济全球化起点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仿照示例,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它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版;这些读物写得粗浅、通俗,因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注意到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

 

1974~1976年任美国驻苏大使的沃尔特·斯托塞尔认为,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软摇滚或歌手兼作词者米歇尔的《巴黎自由人》等,能够对受压抑已久的苏联民众产生巨大冲击。因此他建议政府派出鲍勃。迪伦、唐。麦克林、琼尼。米歇尔和詹姆斯。泰勒等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苏联民众。斯托塞尔此举表明

A. 美国政府经济影响力的下降

B. 苏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C. 用艺术外交来改善美苏关系

D. 意图修正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基础

 

1776年制定的《邦联条例》规定:设立一个国会,每个州都可派若干代表参加。每州不论人口多少,都在国会中有一票表决权。该条例授权中央政府处理外交事务、宣战、管制货币铸造、确定度量衡标准、举债借款、建立邮政系统、筑路、以及征募陆军和海军,但上述权力不是专有的;每个州都可以做这些事情。这些条例的规定体现了

A. 邦联至上的原则

B. 分权制衡的思想

C. 人民主权的特点

D. 州权主义的泛滥

 

专利最早产生于16世纪,但在16和17世纪申请专利并不常见,自18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由此可见

A. 专利制度反映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B. 专利制度阻碍了工艺技术的推广

C. 专利制度保障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D. 专利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B. 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C.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担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学校尘封的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基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 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

B. 新中国政府举办大学的艰难起步

C. 西方文化仍是新中国高校主课程

D. 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

 

1933年初,蒋介石发表演讲称:“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做长期不断的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由此可知

A. 蒋介石接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

B. 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C. 蒋介石为鼓舞民众做虚假的抗战宣传

D. 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判断明显错误

 

熊月之在《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中评述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什么纲常名教,圣人贤者,什么金科玉律,偶像崇拜,什么伪君子、假道学,旧风俗,旧习惯,全部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一一被押到被告席上。”据此,熊月之认为该事件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对西方文化持绝对肯定态度

C. 解放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

D. 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上海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阅读上海进口货物表(1850-1870年):

时间

鸦片

棉布

棉纱

进口货物(总额)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据表推知,这一时期

A. 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 家庭手工业优势已丧失

C. 中国外贸入超增长迅猛

D. 自然经济形态加速解体

 

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据此可知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

B. 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防止给事中的权势过重

D. 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

 

唐朝某位书法家在总结书法创作时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以下书法作品与其描述最符合的是

 

A.

B.

C.

D.

 

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延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这段话主要表达的是

A. 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 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 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战国《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据此可以推知,哉国吋期

A. 铁官掌控铁器生产使用

B. 自然经济成为生产常态

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具备小农经济形成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也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陈宇翔、余文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

材料二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級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柴《世界史》

材料三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和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1917年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在马克思的论著中,他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学说牢固地置于科学基础之上的?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要依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什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怎样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积极成效。

(2)据材料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黄宗羲,严复两人的思想具有理论视界的一致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日:“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和黄宗羲在对待君主制度上有何差异?并从思想来源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严复的维新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全球化进程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劳动所占份额不断下降,收入不平等状况急剧恶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在1929年“大萧条”的前夕达到顶峰,此时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在1950-1980年间达到了最低谷:收入层级中的前10%人群占到了美国国民收入的30%-35%。然而,自1980年以来,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就开始快速扩大。到21世纪伊始,前10%人群的收入比重上涨到45%-50%。如果以这种节奏继续上涨,到2030年时前10%人群将会拥有国民收入的60%。

——摘编自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材料二在反全球化运动中,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的悬殊差异……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摘编自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千年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收入不平等急剧上升的根本原因以及在1950~1980年间达到了最低谷的主要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1世纪的全球化与发达国家”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秦朝和元朝的统治疆域较前朝空前扩大,所以统治者在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日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所著《夜航船》

材料二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此种制度的设立在政治体制上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

(3)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性认识。

 

蒋勋在他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中曾这样写道:“他追求形式美感,此后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形形色色的形式主文流派涌现了,现代绘画的浩荡潮流在他身后奔涌流注。”他应该是

A.

B.

C.

D.

 

对下图美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 1950-1955年增长率下降是因为第三世界的兴起

B. 1955-1965年增长率上升是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

C. 1975-1982年低谷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 20世纪90年代持续地增长是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正式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布什声称“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求苏联在国际上以较负责态度行事,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在国内政策上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和开放天空。”以下各项中能正确揭示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实质的是

A. 遏制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B. 迷惑苏联以求实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

C. 遏制苏联扩张主义维护美国世界霸权

D. 迫使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转向政治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对于让他产生“幸福感”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建立起集体农庄,使苏联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B. 取消义务交售制,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 实行实物配给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允许私有制存在,使国家完成经济恢复工作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后,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都有权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而英国在1884年议会改革后,选民权的比重也才上升到成年男性的60%。由此可见19世纪的欧洲

A.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和公开

B. 英国拥有更加强大的贵族寡头政治传统

C. 选举权的广泛程度不等于民主化的水平

D. 秘密选举会使处于依附地位的人受胁迫

 

下表是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项目

1786-1790年

176-1800年

1806-1810年

1816-1820年

1826-1830年

美国

100

22480

107500

166310

433800

巴西

5000

10670

32500

55760

60850

西印废群岛(英属西印度殖民地)

45000

32890

32830

23800

12940

地中海地区

13000

17250

2590

10300

16100

动印度群岛

500

8310

25870

93710

55720

其他

--

1770

1000

10970

2860

总计

63600

93370

202290

351580

582270

 

 

——摘自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 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C. 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 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