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人世界经济主流。”“30 年后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开发开放了上海浦东地区              B.加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D.主导成立亚洲投资银行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 土地改革

B. 实施“一五”计划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影响其中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

D.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陈启沅(源)……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容女工六七百人。”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民族工业兴起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清政府设置工厂

 

(题文)《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 新兴力量的崛起

C.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下列有关俄国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二月革命的爆发

②《四月提纲》的发表

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成立

④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被占。

A. ②①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③②④

D. ①②③④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如下资料。其研究课题应是

A. 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探讨

B.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C. 巴黎公社的成立和措施

D.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D.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为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 颁布《独立宣言》

B. 建立邦联制

C. 推行三权分立

D. 实行总统制

 

学者白芝浩说: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创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

A. 国王

B. 议会

C. 内阁

D. 首相

 

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

A. 直接民主制

B. 抽签选举

C. 代议制民主

D. 轮番而治

 

下列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九二共识”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构想

 

1954年,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这次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雅尔塔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 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C. 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 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有误的是

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严复在评价近代某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没矣。”这战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材料三: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清明上河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农民“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

(3)材料二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对材料一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索马里海盗,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其他国船只的犯罪者,2009年以来亚丁湾一带海盗活动更趋频繁,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艘船遭劫,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有人研究这一海域早在15世纪末就有一著名国际“海盗”出现过,这一“海盗”最有可能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右图所示《晋商》一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B.宋元时期,商业发展进入高峰期

C.秦汉时期,商运比较活跃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    B. 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 层出不穷的科技发明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 新航路开辟    B. 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 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 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 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