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下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北宋设立枢密院

明朝设置内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 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 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 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 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③④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材料二 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种名为“代耕”的新式耕地工具,农业普遍使用简单机械,如筒车、龙骨水车等,还有人将当时传入的西方技术,即所谓的“泰西水法”引进农业。而且,当时人已知道对不同土壤施用不同性质的肥料,有些地方农民还懂得使用砒霜拌种防治病虫害。通过稻麦参种、棉麦套种、粮豆间作、粮菜间作来提高复种指数,是明代农业的一个特点。这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可能提高。除了传统粮食作物,这一时期还从国外传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其中主要有玉米、红薯、花生等,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广泛种植,使许多无法种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食品结构。此外,明朝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和专业经营趋势增强,农业发达地区的地主已不再满足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田地,这对中国的传统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玉祥《明朝简史》

材料二16世纪,英国许多土地所有者为了增加现金收入,开始试验改进耕作方法和牲畜饲养方法。他们多施肥,引进新的农具,引进新的作物,采取更科学的轮作制。但只要土地仍由众多的贫困而守旧的小农在耕作,投资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因此,议会便通过数以百计的“圈地令”,准许用栅栏、围墙或树篱去圈占往昔的公有土地和自由牧场。这样,土地便处于私有制的支配之下,由个人加以经营。同时,由于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如当地治安官一样广泛的权力,他们要使那些小土地所有者卖光土地,或者采取各种方式把他们驱逐出去,就更容易了。结果,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被大大地提高了。英国的食物供应在不断增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却在减少。这被称为是英国的农业革命。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中、英两国农业发展中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发展对同时代中、英两国产生的影响。

 

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表示,《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是读者了解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最好人口,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作品。它将你带进普通人的世界,更弥足珍贵的是,用不了多少年,随着这些亲历者的离世,我们就更无法去了解这段历史了。下列著作与该作品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

../../../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47529061/QQ/WinTemp/RichOle/%7d1L2@%5dGX%60MT%7dO0G$%60%25DZDZB.png

 

 

独立之后美国各州享有立法权,1787年汉密尔顿宣称: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最高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最高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汉密尔顿这样说的根本目的是

A.树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

B.确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共和政体

C.理顺普通法律和宪法之间的关系

D.维护扩大中央权力的联邦体制设计

 

学者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许多人认为,古代希腊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古罗马法学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是中肯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眼中,哲学至高至纯,是不存在专门的法律分支的。因此,如果没有古罗马法学家有意识的努力,精深的希腊哲学是很难转化成庞大而严谨的法学体系的。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古希腊哲学是古罗马法的基础

B. 罗马法辉煌的成就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

C. 罗马法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支

D. 罗马法是对古希腊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傅斯年指出,“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都是聚象事实。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着,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材料说明傅斯年认为

A. 历史的残破不全不值得人们研究

B. 历史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主观因素

C. 可以通过重现历史事实演绎历史

D. 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

 

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 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

B. 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

C. 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普遍认同小家庭制

D. 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

A. 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

B. 与顽固派根本立场相悖

C. 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

D. 对西学的理解过于肤浅

 

《甲午中日战争纪要》是1935年由民国政府编写的第一部甲午战争官修著作,书中所附精细作战地图来源于日军1904~1905年编写的《日清战史》。其实,彼时北洋海军有自己的专业测绘人员,也有绘制精美的军事地图,但流传极少,且在战后总结时未见运用,更未公开印刷出版。所以此书编辑时作者只能将日图翻为中文,并以中国为视角,整理史料和地图,而那时中国东北已经沦丧于日本之手,第二次中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据此可以说明

北洋海军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甲午海战胜败之原因可以从两国战后总结中窥探一二

民国政府编写此书蕴含着籍资研究,用以警惕之意

日本编写《日清战史》直接目的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大量自耕农出现

B. 土地兼并加剧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为“乡”。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 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

C. 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

D. 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

 

有人说,《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 联合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

B. 联合国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表决权

C. 安理会惟一有权利采取行动维持和平

D. 联合国秘书长属于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

A.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 《四国条约》的签订       D. 《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能做的应是

A. 解放农奴,不给土地

B. 解放农奴,并给土地

C. 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

D. 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

 

下列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前提: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结论:梭伦改革能从根本上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A. 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 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 前提、结论皆正确

D. 前提、结论皆错误

 

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 迁都洛阳

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 改革鲜卑旧俗

 

下列关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B. 废除天主教宗教仪式和基本教义

C. 国王法庭取代教会法庭,掌握最高司法权

D. 没收教会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 上帝    B. 罗马教皇    C. 马丁·路德    D. 贵族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沙特阿拉伯的海夫吉发动进攻的目的是

A. 把战争变成反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圣战”

B. 在沙特找一个军事据点

C. 把战争扩大化、复杂化

D. 把多国部队拖入地面作战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

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 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

B. 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

C. 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 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