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 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的五年内,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77.6%下降到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9上升到70%,资本额增长数量近三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动

B. 民间设厂受到政策支持

C. 洋务运动的破产带来契机

D. 列强对中国投资的剧增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猛烈冲击,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

A.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B.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封建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下面是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比重图。该图反映了当时

A.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手工业发展

B. 手工业发展出现革命性变革

C. 传统经济结构依然根深蒂固

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38,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 转嫁战争负担

C.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 强化物资管制

 

1866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这表明

A. 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    B. 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

C. 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    D. 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

 

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与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176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一个机工每天要跑4英里路。找6个纺纱工,才能收购到一天所用的纱线。下列那一历史人物的发明有效缓解了这问题

A. 凯伊

B. 哈格里夫斯

C. 卡特莱特

D. 瓦特

 

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因,正是基于英国人的商业进取心以及由此引起的争夺殖民地的意识。这说明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A.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海军力量的强大是根本保障条件

C. 深于制度创新带来的政治优势

D. 基于地理空间狭窄的危机意识

 

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地输往英国。这表明

A. 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

B. 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

C. 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D. 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 以1500年为界,便于进行历史研究

B. 1500年是西欧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开始

C. 1500年前后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D. 150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汉代素纱单衣反映了当时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

B. 宋代出现缂丝技艺

C. 元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

D. 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题文)(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下表为清代乾隆年间徽州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类别

户数(户)

占有土地数(亩)

无地户

45

0

10亩以下户

85

124.55

10到50亩户

43

1087.72

50到100亩户

7

528.39

100亩以上户

2

319.64

总数

182

2060.30

 

 

A. 小农经济逐步衰退

B. 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C. 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D. 租佃关系普遍存在

 

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宋朝

D. 明清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A. 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