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何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下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昊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下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精耕细作衣业持续发展    B. 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C. 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 政府鼓励大橄开垦荒地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 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B. 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C. 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D. 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的一首民谣,表达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杰出贡献在于    

A. 丝纺织业                   B. 棉纺织业

C. 麻纺织业                   D. 毛纺织业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这说明宋代

A. 发展朝贡贸易解决财政危机    B. 严格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市舶贸易日益受到政府重视    D. 贸易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这反映出唐代

A.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 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

C. 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    D. 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牛为“田牛”,秦国还制定了“厩苑律”,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这说明当时秦国

A. 商品经济已经产生

B. 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C. 畜牧业得到了发展

D. 农业生产最为发达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  )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自然环境的变化

C. 耕作经验的丰富    D.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确实有持“汉字落后论”的人提出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拉丁化)的主张,甚至极端地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将中国学术的不发达,经济的不发达都归罪于汉字。

材料三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记录。这些记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字的演变趋势。汉字逐渐演变成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请说出中国书法的功能。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全面否定汉字的观点。

(3)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有人提出,汉字是没有前途的文字。依据材料三,批驳这一观点。请你为信息时代汉字发展前途献计献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毛泽东诗《七律·长征》手迹

材料二

图二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书法作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的是何种书法作品?图二又属于何种书法?

(2)中国汉字从商朝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请对中国书法艺术进行简要评价。

 

篆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是在

A. 秦汉之前    B. 宋元之后    C. 明代中叶以后    D. 清代

 

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要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文字,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将各种文字统一成标准文字,这一种标准文字是

A. 小篆

B. 隶书

C. 楷书

D. 行书

 

汉字发展为自发的书法艺术应该是在

A. 春秋战国

B. 秦朝

C. 汉朝

D. 魏晋南北朝

 

书法艺术领域的“宋四家”是指

A. 欧阳询、苏轼、米芾、蔡襄

B. 苏轼、黄庭坚、米芾、祝枝山

C.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D. 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

 

一曲《沂蒙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锈。临沂有着美丽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A. 钟繇

B. 顾恺之

C. 王羲之

D. 柳公权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下图所示)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据此你判断他所擅长的字体是:

A.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行书

 

从商朝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了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决定其如此演变的因素有(  )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  ②受书写工具影响  ③有利于交流传播  ④摒弃文化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黄公望题赵孟书《千字文》卷有“经进仁皇全五体”句,这里“五体”指的是

A.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B. 欧体颜体柳体狂草赵体

C. 甲骨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D.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主要说明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A. 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 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 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 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下列关于书艺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秦小篆和汉隶已经是自觉的书法艺术

B. 书法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

C.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 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

 

汉字能形成一种书法艺术,其原因不包括

A. 汉字字型丰富,数量庞大

B. 知识群体的推动

C. 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D. 统治者的爱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问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从盛唐到明末1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虽然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是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编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明清时期小说繁荣,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名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二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李泽厚

材料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举出一部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明清小说。该小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发展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近代世界赖于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宋朝时传入欧洲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清明上河图》之气备受史家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

A. 当时的绘画题材广阔

B. 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 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