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某区域内存在着电场,电场线在竖直平面上的分布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的小球在该电场中运动,小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A.若 B.A、B两点间的电势差 C.小球由A点运动至B点,电场力做的功 D.小球运动到B点时所受重力的瞬时功率
如图所示,两个带等量的正电荷的小球A、B(可视为点电荷),被固定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P、N是小球A、B连线的水平中垂线,且PO=ON.现将一个电荷量很小的带负电的小球C(可视为质点),由P点静止释放,在小球C向N点运动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小球C的速度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平行金属板中带电质点P原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对电路的影响,当滑动变阻器R4的滑片向b端移动时,则 A.电压表读数减小 C.质点P将向上运动 B.电流表读数减小 D.R3上消耗的功率增大
如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向下的力F作用下,将竖直轻弹簧压缩,若将力F撤去,小球将向上弹起并离开弹簧,直到速度为零时为止.则小球在上升过程中 A.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弹性势能为零时,小球的动能最大 C.小球刚离开弹簧时,小球的动能最大 D.小球刚离开弹簧时,小球的机械能最大
在水平地面上,A、B两物体叠放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一起匀速运动.若改将水平力F作用在A上,两物体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A、B一起匀速运动 B.A加速运动,B匀速运动 C.A加速运动,B静止 D.A与B一起加速运动
质量为m的汽车,发动机启动后以额定功率P沿水平道路行驶,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速度 A.4P/m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不变的物理量是 A.合外力 B.动能 C.速度 D.机械能
如图所示,两块平行金属板M、N正对着放置,s1、s2分别为M、N板上的小孔,s1、s2、O三点共线,它们的连线垂直M、N,且s2O=R..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同时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和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D为收集板,板上各点到O点的距离以及板两端点的距离都为2R,板两端点的连线垂直M、N板。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经s1进入M、N间的电场后,通过s2进入电磁场区域,然后沿直线打到光屏P上的s3点.粒子在s1处的速度和粒子所受的重力均不计.求: 1.M、N两板间的电压为R; 2.撤去圆形区域内的电场后,当M、N间的电压改为U1时,粒子恰好垂直打在收集板D的中点上,求电压U1的值及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t; 3.撤去圆形区域内的电场后,改变M、N间的电压时,粒子从s2运动到D板经历的时间t会不同,求t的最小值。
如图甲所示.空间有一宽为2L的匀强磁场区域,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外,abcd是由均匀电阻丝做成的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总电阻为R.线框以垂直磁场边界的速度 1.从cd边进入磁场到ab边进入磁场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 2.在下面的图乙中,画出cd两端电势差Ucd随距离x变化的图像.其中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的速度为4.0m/s,它的右端与等高的光滑水平平台相接触.一工作m(可看成质点)轻轻放手传送带的左端,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1.工件水平抛出的初速度 2.传送带的长度L是多少?
某幼儿园的滑梯如图所示,其中AB段为一倾角为 1.儿童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 2.儿童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二极管是电子线路中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它的电路符号如图(甲)所示,正常使用时,“+”极一端接高电势,“—”极一端接低电势.要描绘某二极管在0~8V间的伏安特性曲线,另提供有下列的实验器材:电源E(电动势为8V,内阻不计):压档v有五个量程,分别为2.5V、10V、50V、250V、500V,可视为理想电压表);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1.在在内画出测定其伏安特性的电路原理图,并在图上注明电压表挡所选量程。 2.利用多用电表电压挡测量正常使用中的二极管电压时____________(选填“红”或“黑”)表笔流入电表。 3.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出了图乙所示的伏安特性曲线图.接着,他又用该二极管、电源E和另一只固定电阻R等组成图丙所示的电路,当闭合开关后,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测得R两端的电压为0.8V,由此可以判断固定电阻R的阻值大约为_____________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力的关系.
2.某实验小组得到的图线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砝码盘添加砝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小王同学用伏安法测某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原理图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用笔迹替代导线连接实验图.
如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图中是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的情情,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当他们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每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除了图中的已给出的实验器村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只在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U形光滑金属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 A.加速度大小为 C.产生的焦耳热为qBL
如图所示,某段滑雪道倾角为30°,总质量为m(包括雪具在内)的滑雪运动员从雪道上距底端高为h处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加速度大小为 A.运动员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运动员获得的动能为 C.运动员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D.运动员减少的机械能为
已知河水自西向东流动,流速为
如图所示,物体A和B的质量均为m,它们通过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相连,开始时B放在地面上,A、B都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手通过细绳缓慢地将A向上提升到距离L1时,B刚好要离开地面,此过程手做功为W1;若将A加速向上提起,A上升的距离为L2时,B刚好要离开地面,此过程手做功W2.假设弹簧一直处于弹性限度内,则 A. C.
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叫做动车.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也叫拖车)编成一组,就是动车组,如图所示.假设每节动车、拖车的质量及所受阻力大小都相等,每节动车的额定功率都相等.若1节动车加3节拖车编成的动车组的最大速度为 A.120km/h B.240km/h C.320km/h D.480km/h
有一负载电阻R,当它接IIV直流电压时,消耗的电功率为P;现有一台理想变压器,它的输入电压 A.
如图所示,一束粒子(不计重力,初速度可忽略)缓慢通过小孔O1进入极板间电压为U的水平加速电场区域I,再通过小孔O2射入相互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区域II,其中磁场的方向如图所示,磁感应强度大小可根据实际要求调节,收集室的小孔O3与O1、O2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则 A.该装置可筛选出具有特定质量的粒子 B.该装置可筛选出具有特定电荷量的粒子 C.该装置可筛选出具有特定比荷的粒子 D.该装置可筛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粒子
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电梯的天花板上,弹簧下端悬挂一个小铁球,在电梯运行的某一段时间内,乘客发现弹簧的伸长量比电梯静止时的伸长量小,这一现象表明 A.电梯一定是在下降 B.电梯可能是在上升 C.乘客对电梯底板的压力比静止时大D.乘客一定处于失重状态
如图所示,在真空中的A、B两点分别放置等量异种点电荷,在A、B两点间取一正五角星形路径abcdefghija,五角星的中心与A、B的中点重合,其中af连接与AB连线垂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e点和g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B.a点和f点的电势相等 C.电子从g点到f点过程中,电势能减小 D.电子从f点到e点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
2011年11月3日是,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假设对接前“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如图所示,虚线A代表“天宫一号”的轨道,虚线B代表“神舟八号”的轨道,由此可以判断 A.“天宫一号”的运行速率小于“神舟八号”的运行速率 B.“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运行速率均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C.“天宫一号”的周期小于“神舟八号”的周期 D.“天宫一号”的向心加速度大于“神舟八号”的向心加速度
在地面上某处将一金属小球竖直向上抛出,上升一定高度后再落回原处.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则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小球的速度
如图是一攀岩运动员正沿竖直岩壁缓慢攀登,由于身背较重的行囊,重心上移至肩部的O点,总质量为60kg.此时手臂与身体垂直,手臂与岩壁夹角为53°,则手受到的拉力和脚受到的作用力分别为(设手和脚受到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反向延长线均通过重心O,g=10m/s2.sin53°=0.8) A.360N 480N B.480N 360N C.450N 800N D.800N 450N
下列所述的几种相互作用中,通过磁场产生的是 A.两个静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B.静止电荷与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C.两根通电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 D.磁体与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 C.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重力不计的微粒,从倾斜放置的平行电容器I的A板处由静止释放,A、B间电压为U1。微粒经加速后,从D板左边缘进入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II,由C板右边缘且平行于极板方向射出,已知电容器II的板长为板间距离的2倍。电容器右侧竖直面MN与PQ之间的足够大空间中存在着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MN与PQ之间的距离为L,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在微粒的运动路径上有一厚度不计的窄塑料板(垂直纸面方向的宽度很小),斜放在MN与PQ之间, 1.微粒从电容器I加速后的速度大小; 2.电容器IICD间的电压; 3.假设粒子与塑料板碰撞后,电量和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化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碰撞时间极短忽略不计,微粒在MN与PQ之间运动的时间和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