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B. “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 “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诗人希望局势还能挽回。

D. 尾联以反问的句式写因为很多人认为诗人是一个一向珍惜光阴的人,而他自己却在下棋方面用了一天的时间,诗人因此自嘲。

E. 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双方的博弈过程,真实而精彩。

2.颔联、颈联刻画出弈棋者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燧姿度魁杰,长六尺二寸。与诸兄学,辍策叹曰:“方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渠老一儒哉?”更学兵书战策,沈勇多算。安禄山反,使贾循守范阳。燧说循曰:“禄山首乱,今虽举洛阳,犹将诛覆。公盍斩向润客、牛廷!倾其本根,使西不得入关,退亡所据,则坐受禽矣,此不世功也。”循许之,不时决。会颜杲卿招循举兵,禄山遣韩朝阳召循计事,因缢杀之。燧走西山,间道归平原。宝应中,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署为赵城尉。时回纥还国,恃功恣睢,所过皆剽伤,州县供饩不称,辄杀人。抱玉将馈劳,宾介无敢往,燧自请典办具。乃先赂其与约,得其旗章为信,犯令者得杀之。燧又取死囚给役左右,小违令辄戮死,虏大骇,至出境,无敢暴者。抱玉才之。累进至郑州刺史。劝督农力,岁一税,人以为便。徙怀州。时师旅后,岁大旱,田不及耕。燧务勤教化,止横调。将吏有亲者,必造之,厚为礼。瘗暴,止烦苛。是秋,稆生于境,人赖以济。抱玉守凤翔,表燧陇州刺史。西山直吐蕃,其上有通道,虏常所出入者。燧聚石种树障之,设二门为谯橹,八日而毕,虏不能暴。从抱玉入朝,代宗雅闻其才,召见,授商州刺史,兼水陆转运使。贞元九年十月,自力朝延英,诏毋拜。时晟已卒,帝顾燧曰:“尚记与太尉晟俱来邪?今乃独见公。”因悲涕。燧亦疾而仆帝亲掖之诏左右扶去送至陛燧顿首泣谢固乞骸让侍中不许。卒,年七十,赠太傅,谥曰庄武。

                                        (删改自《新唐书·马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燧亦疾而仆帝/亲掖之诏/左右扶去/送至陛/燧顿首泣/谢固乞骸让/侍中不许/

B. 燧亦疾而仆/帝亲掖之/诏左右扶去/送至陛/燧顿首泣谢/固乞骸/让侍中/不许/

C. 燧亦疾而仆/帝亲掖之诏/左右扶去/送至陛/燧顿首泣/谢固乞骸/让侍中不许/

D. 燧亦疾而仆帝/亲掖之/诏左右扶去/送至陛/燧顿首泣谢/固乞骸让/侍中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纥”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其前身是敕勒,唐朝时,回纥改作“回鹘”。

B. “酋”有酒熟的意思,也有匪徒或部落首领的含义。

C.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

D. “陛”在文中指帝王宫殿。“陛下”则是对国王或皇帝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燧为人忠义。马燧早年就有胸怀国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安禄山背恩反叛,马燧劝说贾循建立稀世功勋,平定天下。

B. 马燧敢于任事。回纥大军归国,胡作非为,李抱玉任命马燧主持驿馆事务。回纥军在马燧严厉惩治下,没有人敢侵害掳掠。

C. 马燧治民有方。怀州遭遇兵荒之后,适逢当年发生旱灾,人们不能种庄稼,马燧减轻赋税,到秋天,州内长出了野谷子,百姓多半靠这度灾。

D. 马燧备受器重。德宗因马燧有足疾,不要他去朝拜;当时太尉李晟刚去世,德宗对马燧说,现在只见到他了,说完便哽咽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辍策叹曰:“方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渠老一儒哉?”

(2)燧务勤教化,止横调。将吏有亲者,必造之,厚为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我坐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在我的想像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坟头。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一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一半啊。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没有前者,所描绘的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藏的美。

B. 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形,“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色,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生动。

C. 文章看似漫不经意娓娓道来,其实是依据情绪的起伏布局行文的。细察全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由平和转为愉悦,经亢奋折入沉郁,最后归结到苍凉而忧伤。

D. 文章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点的描绘给人印象深刻,面的铺陈则揭示着普遍与恒久。引用诗文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着文字的品味。

2.①文中加线的文字解释了“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请写出作者引用这些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②第5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3.作者开篇写道:“风是乡村的魂。”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写出这么说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 冰

  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

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丰厚生活基础。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亦庄亦谐的散曲正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2015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稍有好转,她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爬在格子里,恢复了每天早晨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她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她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慢”。她说:“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在苦吟炼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宗璞曾说过:“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还表示:“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这样“身有疾、志弥坚”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勉励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百度百科)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 “……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散曲亦庄亦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 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 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 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因为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经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有着中外文化的滋养。

C. 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 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度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 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运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宗璞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文学已成为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联结点,体现出了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使文学探寻到了应对繁复技术变迁的有力方式。

微文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为约束条件,这些客观的技术约束有效提高了大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易被公众所接受和广泛传播,使微文学发展具备了庞大的读者基础。同样,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在内容表达上也随之转变适应,改变了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写作风格,产生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成为微文学作品的发布者,这使文学摆脱了传统出版的资金、机制等困扰,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同时,微文学的作者在写作时要考虑自身的格调在过往和未来的延续,大量关注者、转发者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自我检阅,避免肆意、无聊的低层次内容的发布,使光亮的、向上的主题始终占据着微文学叙事的主角。

微文学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的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甚至在表达上还拓展出了微电影、微图文等子类。除此之外,微文学在技术上所具有的随时发布性和内容来源广泛性,使它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具备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当今单纯的影视、音乐等视听文化充斥的背景下,读者对作品的思维创造、审美想象更受到了进一步的消解,这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识鸿沟加大,无法实现作品的自我完善。微文学能很好的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甚至这种改变的过程也能成为文学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果,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

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质,既能有效的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节选自2015年10月0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媒介、数码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短信、微博、微信等的普遍推广,在本世纪,由此演变出现的微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

B. 由于繁复技术变迁在文学上有了应对的有力方式,微文学既是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又是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

C. 虽然从诞生之初起微文学就受到了客观的技术约束,但这些技术约束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使微文学有了雄厚的读者基础。

D. 在内容的表达上,微文学有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它强调“炼字”,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的提炼,与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特点有很大差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它篇幅的微小容易出现思维浅薄、束缚言说,但通过一些技术方式又可以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B. 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由于在技术上的随时发布和内容上的来源广泛,微文学具有强烈的现感和真实感,能够具备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C. 微文学能使读者有效的参与创作、修改,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增强了,这就完全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了新的面貌。

D. 微文学是传统文学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满足了人类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文学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B. 相对于传统文学,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的微文学实现了从“文繁复”、“浅言说”到“字简约”、“深表达”的转变。

C. 微文学的受众摆脱了在传统文学中只能阅读、评价的束缚,实现了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增强了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

D. 具有再创作效果的微文学为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带来了便利,提升了文学的表达效果,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沈阳的潘先生开车送因高烧引发肺炎的女儿到儿童医院就诊,但由于医院内地面正在施工,停车位特别紧张。情急之下,潘先生只好把车临时停在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女儿就诊。他在车上留下了“警察叔叔,孩子急病,停车场没位了,请不要贴我。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的字条。警察看到后,就没开罚单,还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这一事件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警察的做法很有人情味,也有人认为无论处于什么目的,既然是违规就必须接受处罚。

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实际表明你的态度,阐释你的看法。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1)____(2)____(3)____的问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味觉是鼻子的事情,还是舌头的事情?你们肯定都在得了感冒的时候吃过东西,你们可能发觉,在这种情况下,_________。所幸的是,一旦算塞通了、可以畅快呼吸之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也许这有点奇怪,事实上,________,食物的香味从嘴里上升到鼻腔里,80%的味道都是由与此相关的鼻后嗅觉捕捉的。但是品尝食物不光是鼻子和舌头的事情,_________:视觉提供食物的外观以及食物环境的信息,听觉传递出嚼食物的响声,口腔里的触觉能使我们了解食物的构造。所有这些感官的启动使我们可以对食物的到来做好准备。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   (1)   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  (2)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3)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4)特别注重语言的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5)不被语言局限,做到从言内到言外,(6)能品尝到那些言外的滋味。

(1)  (2)  (3)(4) (5)(6)

A. 因而  同时  虽然  /    只要  就

B. 而    尽管  即使  就   能够  /

C. /     虽然  纵然  由于  /     定

D. /     然而  即使  所以  只有  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教育部提倡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认识祖国的美丽山河,而且能拓宽视野,增进学识。

B. 近日,国家发布《禁止寄递物品管理规定》,如果寄递企业发生违规收寄行为,那么将可能面临最高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

C. “北斗三号”系统采用了星间传输、地基传输的功能一体化设计,实现了高轨、低轨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链路互通。

D. 如今,消费者更愿意为提升生活品质花钱,消费内容也以购买商品为主向购买更多服务转变、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健康养老消费持续旺盛。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1)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和困惑之际,自我封闭和保护主义是饮鸩止渴,于他人无益,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近日温度骤降,湖南南岳衡山出现了绝美的雾凇云海景观,处处芝兰玉树,晶莹的冰挂、流动的云海,让人犹如置身仙境。

(3)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已涉及制造业、国际贸易。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一些东欧国家经济先后出现困难,希腊经济形势更是江河日下

(4)高三学子们昃食宵衣,在课堂上迅速地做着笔记勾画重点,在课间见缝插针地写作业,只为心中那触手可及的梦想。

(5)中国铁路人正在集中智慧和力量,自出机杼、攻坚克难,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铁将会以稳健的步伐与世界“接轨”。

A. (1)(3)

B. (2)(3)

C. (3)(4)

D. (4)(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2)《赤壁赋》中,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 ___________ ”。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四言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一切歌舞技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居住在西秦时,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位身怀多种技艺,并且曾经敢于与人比赛竞争的老年歌者。

B. “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这些都是从正面来展现歌者年轻时演出的盛况。

C. “蜀锦缠头无数”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类似,写歌者年轻时受到众人的推崇,一曲唱完博得无数赏赐。

D. “残杯冷炙”意味别人剩下的饭菜,而这剩下的饭菜也只有作者来往咸京道时施舍,写出了老歌者的悲惨。

E. “知音”意谓懂音乐的人,歌者感慨高音再也没有人懂,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听懂她的高音,她愿意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

2.词的下片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①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②老释之学,尝谓《》之中庸,伯阳③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B.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C.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D.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绯鱼,即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是旧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B. 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

C. 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 《礼》,指儒家典籍《礼记》,它和《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太初施政有方,深谙时事。他考中进士后,刚刚为官,便有了突出的政绩。皇上下诏表彰,因而升官。征求直言时,他呈献上奏疏,后因军事需要,被选为雄州通判。

B. 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他做盐铁副使,尊敬上司,不独断专行,不居功自傲。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C. 宋太初身体多病,备受关照。他患有久治不愈的疾病,不能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朝廷就让他到别地为官。他有病已久,糊涂健忘,不宜治理大的州郡,朝廷就让他治理小的州郡。

D. 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佛家的著作,并深刻思考书中的道理。他认为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无为,其实思想道理是一致的。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

(2)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写500 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便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华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 “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 、“完美的人格”(叶圣陶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写作时质量极高,往往写完无需修改,所以他每天最多写500字,动笔之前还要细心斟酌。

B. 朱自清学习认真,他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向各位专家虚心请教,平时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他学而不倦,以求自我完善。

C. 朱自清教学上极其认真,开设的选修课即使只有一个学生,他也如平常一般讲授、考试;工作上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D.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洁身自好,他改名为“自清”,并以“佩弦”为字来警策自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 “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 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 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可见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3.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这个三级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会少发脾气。

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她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憧憬。

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的开销。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

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们家的生活,恰恰特别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

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哥正要考大学。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反对。“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卖十斤莱可挣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钱,是母亲偷偷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他气得当天就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去送父亲。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

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父亲,内疚极了。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我去送哥哥,他没让我进站。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

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拎着网兜,一步三回头。我缓慢地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钢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

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

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亲对哥哥的憎怒。

这封信,使我想起父亲的教导:“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大概倘一个人明明可以靠力气吃饭而又并不想靠力气吃饭,也许竟是真有点大逆不道的吧?父亲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并不因此自卑自贱。相反,还盲目自尊,崇尚力气,对凡是不靠力气吃饭的人,都一言以蔽之曰:“吃轻巧饭的!”心里隐含着一种藐视。

父亲第四次探家前,我去了北大荒,一直再没见过父亲。第七年,连队第二次推荐我上大学。我并不怎么后悔地放弃了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然而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获得第三次被推荐的机会,那一年我25岁了。

几经彻夜失眠,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我已被推荐上大学,请求父亲汇给我二百元钱。

信一投进邮筒,我便追悔莫及。没想到父亲很快就汇来了钱。二百元整,电汇。附言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不勾,久来电”。

(选自梁晓声《父亲》,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我”是叙述者,又是小说的人物,既起串联故事的作用,又使故事显得真实。

B. “我”认为父亲会反对自己上大学,所以放弃了第一次机会。担心以后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又担心父亲不给钱供“我”上大学,所以“几经彻夜不眠”。

C. 小说写到父亲两次说的“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这句话,突出了父亲“崇尚力气”的观念。

D. 哥哥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说明他懂得节俭,但他未能深入体会家庭的困难,所以还是执意上大学。

2.小说题为“父亲”,父亲是主人公,却用整个第三段写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父亲为什么坚决反对哥哥上大学却寄钱支持“我”上大学?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 “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监督动机。而且,即使民众被赋予审判监督权,他们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也难以有效地行使。

由于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所以宋代的审判分立制度不但没能带来立法者所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反而导致了诸如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在实行审与判等权力分割后,案件审判的链条被人为拉伸得很长,一个案子从受理到判决所要经历的时间也就更长,地方势力和部门长官来干预案件的机会也就更多。本来审与判、事实审与法律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后者需要前者获得的亲历感知,在被人为切割、隔离后,反而不利于法官基于专业知识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实行审、判等分立以后,这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无法保证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不会失真。如此等等,诉讼迟延和司法腐败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李可《宋代司法权分割为何失灵》,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的统治者认为司法权是可以分割的,为此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在当时人所著的《历代名臣奏议》中有所记载。

B. 宋代审理案件,由中央机构断司或地方机构鞫司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独立审讯,对犯罪事实进行独立调查。

C. 宋代判决案件,由中央机构议司或地方机构谳司为定罪提供适应的法律条款,尽管最终定刑未必完全如此。

D. 通俗地理解宋代的司法权分割,就是一个案件由两个法官分别从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审判,最后由行政长官做出判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按宋朝的制度设计,行政长官拥有最后决断权,法官如果不想让自己审与判的结果被驳回的话,就必须揣摸那个行政长官的心思。

B. 宋代的行政长官,整体表现是严重缺乏法律素养的,他们不具备法律专业技能,对案件不能依法判决,对部下也不能论法辨奸。

C. 不能带来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廉洁,导致一些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的原因就是司法权分割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

D. 依照审判的基本原理,审和判应当连续进行,相互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始终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如果由行政长官最后判决,他就应该亲自参与审理,否则,他作出的判决必然残缺、失真和武断。

B. 儒家的四书五经,特别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与专业的法律知识是背道而驰的,是不能拿来指导人们的行动的。

C. 司法权分割的制度设计不起作用,就是缘于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但司法无法独立,还难以防止其腐败。

D. 宋代的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即便被赋予了这种权利,也会因法律知识缺乏而无法行使。

 

请以“坚持与放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卷面整齐。(卷面分10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  ③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你对我说的,我一点儿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该签在哪儿。”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欧也妮·葛朗台》)

让葛朗台“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的事情是什么?葛朗台老头让女儿在什么文书上签字?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麦芽糖

江岸

田大妈年轻的时候是村里割麦子的头把好手,黄泥湾多少人号称的快手,都败倒在她的镰下。那一年,队里为了抢天夺时,不按工时记工分,按所割麦子的田亩数记工分。田大妈一整天都猫腰在麦田里愣是不露头,一个人割了一亩多地的麦子,让一村人惊讶得合不拢嘴。不知道从哪年起,她的手一点点慢了,脚也跟不上趟了。年龄不饶人啊,她说老就老了,等到她哆嗦的手再也握不住镰刀把了,她就失去了下田割麦的机会,只能帮助忙碌的人们做饭烧茶。

当然,田大妈在做罢了饭烧好了茶之后,她也不会躲到阴凉处歇着。她挽着个大竹

筐,到收获过的田野里去拾麦穗。

田大妈开始拾麦穗的时候,刚刚分田到户。家家户户才尝到填饱肚皮的滋味,都比较珍惜粮食,田野里可以说场干地净,基本做到了颗粒归仓。田大妈东张张西望望,眼光似梳子,把一垄垄麦茬都梳理一遍,偶尔才发现一穗半穗麦子。她把自家田地的麦穗拾完之后,忍不住下到别人家的田里,早被人发现了,都远远地喊,那是谁啊,别拾俺家的麦穗啊,俺自己抽空也要拾的呢。有时忙乎一天,也拾不到半筐麦穗。

田大妈把拾到的麦穗晒得焦干,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把麦粒搓下来,用簸箕簸一簸,麦芒麦壳都扬掉了,留下一堆金灿灿的麦子。田大妈抓起一把麦子,让麦子一粒粒从指缝里淌出来,田大妈又抓起一把麦子,又让麦子一粒粒从指缝里淌出来……五九年如果有了这一把把麦子,大毛二毛三毛都不会相继饿死了。

当初,四毛放着庄稼不种,要到城里打工,田大妈死活不同意。庄稼人呢,不种庄稼还叫庄稼人吗?但她到底拗不过四毛,四毛走了,好在还有他媳妇留下来种田。过了几年,他媳妇嫌累,四毛把媳妇也带跑了,留下儿子陪伴奶奶。他们家再也没人种田了,好端端的田地白白送给了别人种。再后来,四毛把田大妈祖孙俩也接到了城里。

老邻旧居有时到城里办事,就去看看田大妈,羡慕田大妈如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幸福生活。田大妈总是苦笑,一个劲儿地摇头。邻居们要走了,她把人家送出老远,最后实在不让她送了,她就倚着路边的树,或者电线杆,手搭凉棚看人家的背影,直到人家连影儿也没有了,才无精打采地回家。

有一次,她和邻居聊天,邻居随意的一句话,却重重地击打在她的心坎上,好几天没缓过神来。

田大妈说:“麦子快收了吧?”

邻居说:“快了,要不了多久了。”

“又该你们忙活了,收了麦子,还要拾麦穗。”

“现在收麦子都是马马虎虎的,哪能收干净?谁还拾麦穗啊?”

农村如今是怎么啦?这么不知道金贵,这么糟践粮食。如果再来个五九年,恐怕人都要饿死了。田大妈想不通。

她决定回黄泥湾拾麦穗去,但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合适。往年在老家,只要听见麦黄鸟从房顶上飞过时洒下一路“大哥大哥,麦黄快割”的催促声,田大妈不用跑到田间地头亲眼看看那一波波不停翻滚的金黄色麦浪,她就知道,麦子熟了,该开镰收割了。可是,城里没有麦黄鸟,她只好问儿子四毛,四毛就糊弄她,早呢,还早着呢。

要不是那天看电视,新闻报道里说,今年全县小麦获得了大丰收,田大妈还蒙在鼓里。田大妈知道了,就坐不住了,让四毛开车送她回黄泥湾。 一回到黄泥湾,麦子的香味就填满了田大妈的五脏六腑。她撵走了四毛,谢绝了邻居的好心劝慰,挽着个大竹筐,下到了麦田里。

田大妈几乎不用挪太远,就拾到一把把麦穗,那一根根麦穗总是丢在特别显眼的位置,随便一瞅准能看见。这里几根,那里几根,放眼望去,麦田里满是遗落的麦穗。在田大妈眼里,这哪里是麦穗啊?这分明是一个个馒头,一碗碗面条,一条条人命啊。麦穗那么多,田大妈怎么拾也拾不完。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眼泪,遮挡了田大妈的视线,她站起来擦擦眼睛,感觉双眼热辣辣的,越擦眼睛越湿润……

田大妈吃力地拎回了第一筐沉甸甸的麦穗。

邻居跑过来看,笑她,大妈,你真是有福不会享,儿子是大老板,还在乎你拾这一点点麦穗?

田大妈什么都没有说,只顾大口大口地喘粗气。

大妈,这些麦穗都发芽了,你要它有什么用?

什么,发芽了?田大妈抓起一把麦穗放在眼前仔细一看,果然,每粒麦子都冒出了细嫩的芽儿。田大妈愣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田大妈又挽起大竹筐下田了…… 一连好多天,田大妈都在拾麦穗。她拾回来的麦穗,由于在野外雨打露浸,陆续发芽了。她索性每天给麦穗浇水,等麦芽长到三四厘米的时候,她将麦芽一根根剪下来,洗净,切碎。再蒸一锅糯米饭,饭熟后,拌入细碎的麦芽……

那年秋后,整个村庄的孩子都吃到了田大妈亲手做的又香又甜的麦芽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主要叙述了告别乡村的田大妈回到熟悉的田间地头拾麦穗的故事,故事简单却暗含批评。

B. 小说第三段回忆田大妈以前拾麦穗遭人驱赶的内容,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粮食紧张、生活贫困,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田大妈家比别人家穷。

C. 田大妈的儿子四毛不种庄稼,到城里打工,后来发家致富,这隐约表现了想改变贫穷的农村人的

D. 文章多处插叙五九年大毛二毛三毛相继饿死的事实,主要是突出三年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引起人们反思。

E. 小说语言质朴,描写简练而不失生动,特别是对田大妈回乡时拾麦穗的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2.小说中田大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写的主要事件是拾麦穗,标题却是“麦芽糖”,你认为这个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1)《雨霖铃》中与“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刘克庄《长相思》)表意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B. 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C. “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D. “闻道”三句,写当年胡人每次从祁连山经过时,让人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满。

E.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勾勒出苍凉、萧疏的边塞景象,景中含情;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透露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2.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完成下列小题。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知县。征授御史。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忤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懋衡奏之。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帝疑御史言不实。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县隶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懋衡寻以忧归。起掌河南道事。大理右寺丞,引疾去。

天启元年,起历大理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理京营戎政。进右副都御史,改兵部右侍郎,俱理戎政。三年八月,廷推南京吏部尚书,以懋衡副李三才;推吏部左侍郎,以曹于汴副冯从吾。帝皆用副者。大学士叶向高等力言不可,弗听。懋衡、于汴亦以资后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明年十月,再授前职。懋衡以珰势方张,坚卧不起。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崇祯初,复其官。

(选自《明史·余懋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B. 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C. 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D. 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增田赋,共殿工        襄:作动词,帮助完成。

B. 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      畿辅:作名词,京城及其周边。

C. 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    状:作动词,状告。

D. 大理右寺丞              擢:作动词,提拔,升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懋衡在御史任上,因上奏被朝廷派往各地的矿税使骄横无礼骚扰百姓一事,而被认定违背圣旨,停发了一年俸禄。

B. 税监粱永役使众多人马搬运个人财产到畿辅,余懋衡和王基洪等御史官先后把这件事上奏皇帝弹劾梁永,但皇帝怀疑御史的话不真实。

C. 咸宁知县和梁永对立的很厉害,梁永爪牙乐纲教梁永诬陷咸宁知县朝荐,朝荐随后被逮捕,不久梁永也被撤回朝廷,关中才安定下来。

D. 皇帝不听大学士叶向高的规劝,任命第二人选的余懋功担任南京吏部尚书,但懋衡极力推辞新的任命,最后不得不称病回到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

(2)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

穿越小说是国内近几年创作量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网络小说,它的魅力不仅来源于它的曲折跌宕的英雄传奇、成长故事、爱情长跑,来源于书中塑造出的一群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来源于体现在其内在结构里的个人主义道德模式诉求。

当下穿越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体现出的个人主义色彩虽然招致众多文评家的非议,但这种个人主义,还远未发展至极端利己主义,而是限定在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体系之内,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下杜会人们的道德取向。

无论是在穿越英雄小说还是在穿越言情小说中,每一部书里都至少有一至两位主人公在拥有顽强、自信、热情、不甘落后等进取品质的同时,还善于谋算、精明狠辣,为实现个人的目的利益不择手段。但是,这个目的一定是合理的,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基本需求满足以及基本需求满足之后的生命的意义。目的合理,这一类人就成为心机深沉、智慧超绝又不失良善的成功者典范,是正面形象,一定赢在最后。目的不合理,就成为反面人物,是最后的输家。也就是说,穿越小说家们实际是赞同个人为上、利益至上的关系处理原则,但前提是所有行动都要出自合理的目的,这已成为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

如何判断穿越人物的行动目的是否合理呢?穿越小说里的人物们遵循的是一套政治民主原则:崇奉个性、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个人对幸福追求的权利。实际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民主思想,本就意味着民主、自由和平等最为重要,家族、集体、社会和国家应减少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在穿越小说里,男主人公们穿越到古代后,往往肩负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传播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而穿越女主人公们,虽然到古代的目的是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民主、自由和乎等的思想也时时刻刻呈现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与其他类型小说的道德诉求有一个很大不同的是,穿越小说从不耻于谈钱,也从不耻于好逸恶劳,很多穿越主人公们的梦想,就是潇洒地在古代走一遭,赚很多很多钱,寻一个风景秀丽处,醉生梦死过米虫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穿越男、穿越女们虽然都想做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米虫,却也勤劳、热情,不甘落后。这种对金钱的坦然与热爱,其实也是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因为个人主义主张维护的是财产私有制,自然对私有财产及获取私有财产的行动与方法持着尊重倡扬的态度。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迫使人们在无穷 尽的、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中热爱生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追逐财富、崇奉金钱的现象很普遍,个人主义的道德诉求早已充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穿越小说之所以广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在于它这种个人主义的内在精神结构和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是关联呼应的。小说阅读快感的产生基于文本与读者生活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包括差异性相关与相似性相关。穿越小说与当下社会的精神结构共振是一种相似性相关,而它提供的背景又是异时空的,适度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形成一种差异性相关,所以,它既能够复现读者在生活中所体验过的种种关系和感受引发读者共鸣,又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心理补偿。

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方式,除了娱乐消遣外,也负有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甚至终极关怀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穿越小说家们还得加强自己的哲学素养。   

(有删改)

1.下列有关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的表述,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

A. 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就是个人主义的道德模式诉求,它主张个人为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人们可以不择手段。

B. 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与当今处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人们追逐财富、崇奉金钱、好逸恶劳的价值追求都是相同的。

C. 穿越小说内在精神结构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的道德取向,它们之间能产生共振,从而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获得阅读快感。

D. 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具体表现为传播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经历伟大的爱情,以及追求金钱、享乐这三个方面。

2.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文本看,穿越小说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创作量多,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且人物有着鲜明突出的性格特征。

B. 穿越小说的主人公不仅顽强、自信,富有热情,积极进取,而且都精明能干,智慧超绝,且不失良善。

C. 穿越小说人物要么是追求基本需求满足,要么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前者目的不合理,其人物是反面角色,后者合理,其人物属正面形象。

D. 穿越小说也是文学,作为精神存在的方式,不仅要有娱乐消遣的功能,还应从道德层面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甚至要担负终极关怀的责任。

4.5.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章能联系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来分析穿越小说中人物的个人主义表现,同时揭示了其个人主义的本质,因而文章显得理性、深刻。

B. 与许多评论家所持的态度不同,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对穿越小说中表现出的个人主义色彩是认同的,认为它限定在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恕道德体系之内。

C. 穿越小说有着异时空的背景,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使读者在阅读小说中能够获得一种在客观生活中很难得到的心理补偿。

D.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然后从人物品性、目的追求等角度对个人主义道德模式作了具体阐释,最后借托尔斯泰的话指出它存在的问题。

 

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中,“正旦”指女主角,“冲末”指男配角,“净”指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

B. 唐宋时期的进士考试称会试,地点在京城,时间在秋季,所以又称“秋闱”。会试考试第一名称“状元”。

C. 曹禺,原名万家宝,他创作的《雷雨》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D.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人物,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研究。其词作前期多写悠闲生活,离别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一连好几天,________,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_______

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美丽如醇酒,越久越香浓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美韩不顾包括中国在内有关国家的反对,商定将于年内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并称此举旨在于反制朝鲜为目的,其他国家不必忧虑。

B.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C. 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针对亲子观众推出“故宫亲子数码艺术展”在台北市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幕,以趣味互动的方式吸引家长与孩子,让家长与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D. 建设发展航空母舰,不光要有战略决心和信心,更要基于健全的国防工业体系,说白了,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大国不可或缺的国防利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口号,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层面来认识,这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②华为公司在国外市场和思科、爱立信等通讯巨头分庭抗礼,在国内市场2016年手机出货量也已超过苹果排在第一。

③兰州市政府想要通过洒水降尘净化空气,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带来其他问题,引发市民非议,政府呼吁大家对此举不要求全责备

④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孔之见,也像一面镜子,从多个不同侧面让我们看到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路。

⑤按照韩愈的读书法,对立论说理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探取其中深奥的道理,这样广泛多学,细大不捐,务求有所收获,才能增长见识学问。

⑥海博会上,各国商品汗牛充栋,让观众大饱眼福,来自意大利的巧克力、韩国美食、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等展品品种繁多,令人应接不暇。

A. ①③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⑤⑥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魁梧  烦躁  前合后掩  望帝啼鹃    B. 凝噎  烂漫  苌宏化碧  鳏寡孤独

C. 嗟怨  混帐  素车白马  轻歌漫舞    D. 戕害 典刑  繁文缛节  玉簪螺髻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