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是为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 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 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 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 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 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 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 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 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 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2.“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文化形态区分,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狩猎采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三个阶段。农业生产阶段的起点是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统治者)等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终结,文明诞生。

对中国文明根基的追溯,通常多止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然而,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学研究,这种追溯至少可以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确切地说,就是距今两万年前后。

两万年前的中国还处在末次盛冰期。在末次盛冰期到来的四五千年之前,华北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器技术,人们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我们现在称之为细石叶技术,这是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细石叶技术是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技术,大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达到极盛,之后走向衰落。现代史前考古发现,同一时期,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的山麓、盆地地带,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人们的流动性降低了。我们从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看到陶器(不适合长距离搬运)、耐用的磨制工具(比较重)、长时间使用的火塘、更多样活动的痕迹、更复杂的居址结构等等,这表明该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在西侧的黄土高原之上则没有看到类似的变化。

在中国南方,大约距今2万年前,岭南地区就相继出现陶器、磨刃的工具、穿孔的石器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稻作的起源地。从考古发掘来看,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显示稻作是如何从强化利用到驯化栽培的,因此水稻最早的驯化要归功于中国南方的先民。

中国南北两大农业生产起源中心形成了中国文明根基的基本特征:南北相依。长期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史观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仿佛是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然而对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认识。当然,当我们说到中国史前史的时候,显然不只有华北与中国南方。目前就广大的西部、北部来说,我们的了解远不如东部与南部。

回到中国文明形成格局本身,我们除了看到南北相依之外;的确可以看到多元融合的过程。那种视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如无物,简单地对比东西方的相似性,就提出中国文化西来的说法是离谱的。近代上百年的殖民史导致的心理残留并没有随着政治的独立与经济的发展而消散,建立一个文化上自强的中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摘编自陈胜前《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等文明要素相继出现,宣告新石器时代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

B. 细石叶技术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新的石器技术。

C. 依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中国文明根基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比历史学界通常所认为的要早得多。

D. 在太行山东侧的史前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器、耐用的磨制工具、长时间使用的火塘等,是当时那里人口流动性降低的重要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依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相比于黄土高原,太行山东侧更早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意味着中国文明的根基不仅仅局限于黄土高原。

B. 现代史前考古学充分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这为中国文明根基“南北相依”提供了重要证据。

C. 传统的中国史观以中原为中心,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前南方文明的发展情况。

D. 无视中国史前考古发展,简单对比东西方文明,主张中国西来论,这导致了我国文化研究仍有殖民史的心理残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石器时代属于狩猎采集阶段,当时社会形态比较简单,没有文字、没有统治者、没有社会等级之分。

B. 细石叶技术由盛而衰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狩猎采集为主渐渐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

C. 现代史前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两万年前岭南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文明诞生比华北地区更早。

D. 随着对我国广大西部、北部地区的史前史研究的进展,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多元融合”说可能会获得更多证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一则请假条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阅读下面文段,仔细揣摩上下文内容,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任何过度的爱与保护,都只会使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更弱,而不是更强。因为爱一旦过度,成了溺爱;____________。溺爱和袒护只会阻碍生命成长。所以,要勇敢的割舍或放弃那些看似可以永久依赖的东西,让生命___________,在磨砺中自由,在自由中怒放。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到目前为止,迈克尔总统没有制定任何解决长期债务问题的计划。在他看来,首要任务是大力促进经济增长,财政赤字,不必提上日程。这种缺乏远见的态度令人担忧。是看好它的经济者查尔斯,表现出对总统不关注赤字的担忧。

 

A

关于

就算

一样

B

至于

即便

C

至于

尚且

因为

所以

D

只是

对于

依然

虽然

但是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打开手机上的特定软件,机主握住手机,再用另一只手轻击肘部,手机上的传感器就可以获取因此产生的振动,据说,这样可以检测骨密度。

B. 随着国力提升,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愈发增强,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8:1.呈现人才加速回流。

C. 大数据在给各领域、各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提升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促进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D. 为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对网络餐饮业的监管,管理部门出台新政,要求餐饮网店必须有实体店铺,让广大消费者吃上安全优质的食品。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近年来,以当庭举证、质证、认证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基层法官的任免更需要坚持举直措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改革的成果。

B. 我国在轨的高分卫星性能先进,状态稳定,能实时跟踪翻云覆雨的大气变化,为气象部门更准确地预报天气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C. 毋庸置疑,“大国工匠”是各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专业技术过硬,做事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有着我们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D. 作为基层干部,不能只在台上述而不作,要发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呼声,拿出措施,切实解决问题。

E. 工程技术攻坚是大兵团作战,需要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而文史哲及宗教、艺术领域的一流学者往往是“独行侠”,埋头做自己的研究。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若能改换对六国之民的态度,秦的历史将会改写的名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帝城最高楼①

杜甫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②西枝对断石,弱水③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注】①本诗作于766年。②扶桑:传说为日出之处的大木。③弱水:神话中的西方之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尖”字奇峭、形象,突出了最高楼位于白帝城顶端的突兀感。

B. “旌旆”一词有象征意味,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

C. 颔联写诗人登楼俯视,隐约可见峡谷龙蹲虎卧,江面鼋鼍遨游。

D. 尾联中的“杖藜”“白头”是诗人年老体弱,济世无力的自画像。

E. 诗人即景抒情,借登白帝城最高楼所见奇景宣泄激愤、沉痛之情。

2.颈联体现诗题中“最高”, 其写法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主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殁,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制。且希忠无勋,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部事,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怿,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除目下,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诏旨请,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祲,诏禁邻境闭籴,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俭,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请稍弛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夺职归。荐起督操江,累迁吏部右侍郎。改兵部,又改吏部。尚书孙鑨、左侍郎罗万化皆乡里,有年力引避,朝议不许。二十一年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典京察,所黜咸当。未几,遂代纯位。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明年,有年自是累疏称疾乞罢。帝犹慰留,食物、羊酒。有年请益力。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帝报闻。有年遂杜门不出。数月中,疏十四上。乃予告,乘传归。归装,书一箧,衣一笥而已。二十六年正月卒,年六十有八。赠太子太保,谥恭介。有年风节高天下。两世朊仕①,无宅居其妻孥,至以油幙障漏。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节选自《明史·陈有年传》)

【注】①朊仕:高官厚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希忠无勋,岂当滥宠    伐:夸耀

B. 左侍郎刘光济部事        署:代理

C. 有年诏旨请              引:援引

D. 帝犹慰留,食物、羊酒    赉:赏赐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B. 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C. 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D. 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有年遵从法令,不畏权要。在朱希孝为兄请赠王号一事上,他不曲从张居正意见,依据法令规定,坚持自己观点,最终将原奏章呈给皇帝。

B. 陈有年恪尽职守,考核公允。担任考功等职时,拒绝请托,公布的官员任命名单,获得一致认可;考核京官时,贬黜官员的意见十分得当。

C. 陈有年关心民生,为民请命。江西歉收时,身为巡抚的他,为了让江西百姓自救,顺应民意,开放边境,允许粮食流通,触怒皇帝被罢职。

D. 陈永年为人耿介,清廉自守。第二次改任吏部时,因吏部尚书等官员是其同乡,他极力回避;父子两人均为高官,但有年无住所安置妻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

(2)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是为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 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 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 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 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 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 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 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 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 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2.“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文化形态区分,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狩猎采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三个阶段。农业生产阶段的起点是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统治者)等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终结,文明诞生。

对中国文明根基的追溯,通常多止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然而,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学研究,这种追溯至少可以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确切地说,就是距今两万年前后。

两万年前的中国还处在末次盛冰期。在末次盛冰期到来的四五千年之前,华北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器技术,人们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我们现在称之为细石叶技术,这是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细石叶技术是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技术,大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达到极盛,之后走向衰落。现代史前考古发现,同一时期,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的山麓、盆地地带,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人们的流动性降低了。我们从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看到陶器(不适合长距离搬运)、耐用的磨制工具(比较重)、长时间使用的火塘、更多样活动的痕迹、更复杂的居址结构等等,这表明该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在西侧的黄土高原之上则没有看到类似的变化。

在中国南方,大约距今2万年前,岭南地区就相继出现陶器、磨刃的工具、穿孔的石器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稻作的起源地。从考古发掘来看,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显示稻作是如何从强化利用到驯化栽培的,因此水稻最早的驯化要归功于中国南方的先民。

中国南北两大农业生产起源中心形成了中国文明根基的基本特征:南北相依。长期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史观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仿佛是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然而对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认识。当然,当我们说到中国史前史的时候,显然不只有华北与中国南方。目前就广大的西部、北部来说,我们的了解远不如东部与南部。

回到中国文明形成格局本身,我们除了看到南北相依之外;的确可以看到多元融合的过程。那种视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如无物,简单地对比东西方的相似性,就提出中国文化西来的说法是离谱的。近代上百年的殖民史导致的心理残留并没有随着政治的独立与经济的发展而消散,建立一个文化上自强的中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摘编自陈胜前《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等文明要素相继出现,宣告新石器时代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

B. 细石叶技术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新的石器技术。

C. 依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中国文明根基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比历史学界通常所认为的要早得多。

D. 在太行山东侧的史前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器、耐用的磨制工具、长时间使用的火塘等,是当时那里人口流动性降低的重要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依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相比于黄土高原,太行山东侧更早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意味着中国文明的根基不仅仅局限于黄土高原。

B. 现代史前考古学充分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这为中国文明根基“南北相依”提供了重要证据。

C. 传统的中国史观以中原为中心,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前南方文明的发展情况。

D. 无视中国史前考古发展,简单对比东西方文明,主张中国西来论,这导致了我国文化研究仍有殖民史的心理残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石器时代属于狩猎采集阶段,当时社会形态比较简单,没有文字、没有统治者、没有社会等级之分。

B. 细石叶技术由盛而衰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狩猎采集为主渐渐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

C. 现代史前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两万年前岭南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文明诞生比华北地区更早。

D. 随着对我国广大西部、北部地区的史前史研究的进展,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多元融合”说可能会获得更多证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父亲赞许地笑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是作文中“编写故事”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___,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诗句)________”的奇效。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   ②下饮黄泉,用心也   ③五十者可以帛矣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⑤五亩之田,之以桑   ⑥食埃土,饮黄泉   ⑦其中规           ⑧填然之,兵刃既接

A. ①③⑤⑧/②/④⑥/⑦    B. ①③⑤⑧/②⑦/④⑥

C. 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⑤⑧/②/④/⑥/⑦

 

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充满历史底蕴的恭王府,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  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可以说是公众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的孤本。     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充实它的文化内涵,   激发出它的生机和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A. 既    又    因而    如果    从而

B. 不仅  还    因此     /      而且

C. 既    也    因此     /      从而

D. 不仅  还    因而    如果    而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人民。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

B. 黑龙江卫视新推出的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用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感受那些无比生动的人物情态。

C.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海航集团大力推动“空中通道”建设,它旗下的航空公司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

D. 无人驾驶汽车拥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它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还能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来跟车、变道,从而确保道路通畅,并且避免发生意外。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②为了国家的安定与富强,周总理宵衣旰食,呕心沥血。

③我校2017届高三毕业生张天宁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得知这个消息举校弹冠相庆

④每当有人指出小明的缺点,他都振振有词遮辩不停。

⑤因论文涉嫌抄袭而被延期毕业研究生肖某痛定思痛,准备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⑥康震教授在节目朗读者上对海明威的介绍犹如抛砖引玉,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走正门

(1)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2)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3)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竞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4)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5)海爷却说,不可。

(6)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7)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8)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5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9)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10)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11)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12)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13)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14)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15)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16)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17)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18)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両得栩栩如生。

2.小说第(3)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无限悲戚地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畏  人①

  杜 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②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 ① 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畏人,害怕与人交往。②褊性,性格孤僻。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异方”是指异地他乡,诗人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这春景给了自己一些慰藉。

B. 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 《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 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E. 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指冠礼,古人二十岁(天子诸侯可提前至十二岁)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

B. 殿试, 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又称廷试。

C. 丁母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D. 表,“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 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 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 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 岂可以常礼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霾为何物?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下列有关“霾”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无数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然而在诗歌中却屡屡出现。

B. 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 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 “终风且霾”的“霾”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对于这种说法目前还无法确认。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中“终风且霾”和《九歌》中“霾两轮兮絷四马”。

B. 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中国重演了,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 在今天,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吹散雾霾。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由于古代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 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 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后面的要求作文。

妥协是把好保护伞,但也是个可怜的破屋檐。——法国谚语

在妥协与不妥协问题上,你有什么经历体验和感悟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述类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标题;(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请用||把下面的段落划分为四个层次。

(1)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2)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3)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4)有人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5)那天地总共蹲了八十几次。(6)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7)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8)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池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