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B. 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C.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D. 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诲人不倦          各行其事          舍瑟而作         是故哂之

B. 以俟君子          循循善诱          楚狂接舆         逝者如斯

C. 耰而不辍          富而无娇          闻斯行诸         曲肱枕之

D. 人能洪道          横朔赋诗          勿施于人         冯虚御风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lún)        然(wèi)        伤(chuāng)     终夜不(qǐn)

B. 歌(xuán)       有(rǎn)        泰(pǐ)         贫而无(chǎn)

C. (tuān )      哭(tòng)       伊(yǐn)        千之国(shèng)

D. (qiáo)       慰jiè)        莒(fù)         之斯来(suǐ)

 

根据提示,补写出空缺部分

(1)《庄子· 逍遥游》 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 逍遥游》一文中,作者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B. “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外乡,但仍能忍受。

C. “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D. “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E.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定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日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僚。昭常枕则膝卧,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初,则及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日:“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 “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贵也。”帝默然。

后则从行猎,槎桎[注]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见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谥曰刚侯。                                           

(选自《三国志》)

[注]槎桎(cházhì):拦截野兽的围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至,道病               薨:古代称天子之死

B. 少以学行闻                 学行:学问品行

C. 公府,皆不就。           辟:征召

D. 德流沙漠                   沙漠:指西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郡,见则悦之                    见二子焉

B. 在有威名                          富与贵,是人之欲也

C. 遂皆赦。                          古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 文帝闻植如此,不闻则也            过不改,是谓过矣

3.魏文帝称苏则:“直臣也。”以下句子中能直接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

①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②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

③悉收督吏,将斩之                   ④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⑤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⑥然以此见惮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④⑤⑥    D. ②③⑥

4.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以此见惮。

A.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B. 贤哉,回也。

C. 当仁,不让于师

D. 不仁者远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则很有管理才能,他体恤百姓,安抚异族,赏罚分明。他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颇有政绩。

B. 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非常紧张,想用正当的理由辩解,后被别人阻止。

C. 苏则为人正直,无论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表现出鲜明的爱憎。因而,他的谥号为刚侯。

D. 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所在之处都传颂他的威名。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B. 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C. 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D. 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

(2) 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列小题。

数学家的诗意人生

对普通人,数学抽象而深奥,繁杂而死板,但在谷超豪这样的数学家眼里,数学研究却是趣味无穷、诗意盎然的去处——“你钻研进去会发现,数学有种惊人的吸引力。”对于他来说,数学绝不只是一种学术,更是解决人类生活各种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对世间规律的精确刻画与极简表达。从在浙江大学数学系遇上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那时起,谷超豪便逐步领会了数学的真谛,越来越“享受”数学研究在错综复杂条件中苦心孤诣思考和计算至灵感闪现让难题迎刃而解的过程,那份在“山重水复”之后到达“柳暗花明”境界的喜悦。

迷恋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谷超豪从来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正在他因偏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入注目时,看到了空间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1958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正在莫斯科留学的谷超豪便决定开垦偏微分方程这块国内数学领域的薄弱园地。他从听力学院士的本科生课程开始学习,通过大量阅读资料,发现了众多有趣而艰难的数学问题。回国后以机翼的超音速绕流问题为突破口,他对空气动力学的基础问题作数学证明。在他带出的李大潜等优秀学生沿着老师指点的方向继续研究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摆脱功名的利诱和束缚,以创新的姿态再一次掉头,转向于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研究,并在“文革”的干扰中,以最落后的电子计算机,算出了导弹设计中很有意义的数据。

上世纪70年代,谷超豪在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合作研究中获得了多项很有意义的成果,杨振宁称赞他是“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看到了全局”。著名的物理学杂志《物理学报告》为此出了一本专辑,还破天荒地加上1页中文摘要。通过研究,谷超豪从物理学中提炼出的“波映照”问题,引发了一批国际上的后续研究。到80年代后期,花甲之年的谷超豪又对偏微分方程另一前沿领域“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发起进攻,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担任了首届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非线性科学》的首席科学家。连在受命担任中国科大校长的5年间,繁重的管理工作也没能使他放弃钻研数学的努力,而是利用一切坐车、乘飞机的间隙研究。

年轻时喜欢爬山的谷超豪曾有一诗,描写的正是这位数学大家不断寻找和征服数学高峰、领略不同风景的心情:“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另一首诗中,他则快乐自得于自己的好学不倦:“谁云花甲是老人,孜孜学数犹童心。”与已经去世的钱学森先生一样,身为数学家的谷超豪先生,同样有着良好的艺术与文学造诣。他喜欢近体诗,对诗文对仗颇有造诣。数学问题研究的感悟,平和淡定的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他的吟咏对象,这种自得其乐的吟咏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旧体诗训练,写诗只是他兴之所至的自娱自乐,但他的不少诗作却既有着科学家的理性认知,又洋溢着感性趣味。谷超豪总结说:“文学修养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必不可少。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他还经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定理打交道。

谷超豪与妻子胡和生是著名的数学家伉俪、夫妻院士。两人原是同学,结缡50余载,一同耕耘在数学花园中,最经常讨论的话题是数学,其他琐事则一切从简。最凡俗的家务,他们也能变成演练数学的趣味计算题——“根据统筹的方法,应该先炒菜,在煮菜的时间里去洗碗,这样洗碗的时间就省下来了。”两人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但——“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我们互相理解,也可以互提问题、相互核验,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艰深数学有诗意,平和人生自高雅。”打量谷超豪先生的人生,诗意、平和、高雅正是他区别于众多科学家的独特之处,也是他成为一代大家的原因所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数学不只是一种学术,更是解决人类生活各种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对世间规律的精确刻画与极简表达,谷超豪认为这就是数学的真谛。

  B.在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合作研究中,谷超豪获得了多项有意义的成果,杨振宁因此称赞他是“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看到了全局”。

  C.喜欢爬山的谷超豪同样喜欢不断寻找、征服数学高峰,尤其喜欢征服数学高峰、领略不同风景带来的快乐,还会用诗歌表达这种快乐。

  D.谷超豪和妻子胡和生都是著名的数学家,他们互相理解,还会相互参与到对方的数学研究中,这是他们夫妻在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E.本文主要记叙了谷超豪对待数学研究与生活的态度和其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表现了一位数学大家诗意、平和而又高雅的人生。

(2)谷超豪从来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其研究有几次转向。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谷超豪认为“文学修养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必不可少”,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以“艰深数学有诗意,平和人生白高雅”称赞谷超豪。请你从“数学”与“诗意”、“平和”与“高雅”两组词语中选择一组,结合全文,谈谈谷超豪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__

A.小说开头就写了母亲的尴尬处境,并且故意交代并不是没有猪头肉可买,这为下文她和张云兰起争执做了铺垫,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和张云兰争执时,周围绝大多数人不让母亲进入店铺检查张云兰是否自己私藏了猪头,都觉得母亲是无理取闹,选择站在张云兰一边。

C.母亲“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是因为她认出了那就是早上肉铺消失的猪头,这体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的聪明能干的赞美。

D.张云兰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可以看出她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得知要调走了,就让 “我母亲”为她赶制裤子。

E.小说表现了人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因迫于生计,为人处世显得有些势利,但依然保有着人性的温暖。

(2)“我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杂品店相遇的情节去掉更好,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②“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地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④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⑤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个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B.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主张。

D.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3.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该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C.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座小庙,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尚。

小和尚沮丧地说:“我们这样的小庙,知道的人少,来烧香的人更少,想要广度众生,怎么可能呢?”

当时正是天寒地冻,老和尚让小和尚钻进冰凉的棉被里,问:“你说是棉被把人暖了,还是人把棉被暖了?”小和尚说:“当然是人把棉被暖热的”。

老和尚笑了:“芸芸众生何尝不是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们一心向佛,冰冷的棉被会被我们暖热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热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仿照下面的例句,以“如果说人生”为开头在横线处续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就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没有痛苦,人生的乐曲就会缺少波澜。如果说人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1: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北京市民戴着口罩燃放烟花时说:“很难想象,一个戴着口罩燃放烟花者说自己有高度的环保意识。而遗憾的是,现实之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其实渴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也在关注PM2.5,可是,却不认为减少污染,自己也有责任。”

材料2:富裕的瑞士人把“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手”作为口头禅。废水要集中处理后才能排放;饭店不用一次性餐具,不管招待谁,不超过三道菜;洗涤用品买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废品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

某报拟开办一个专题栏目,你认为这两则材料可归入哪个专题?请你以报纸编辑的身份针对上述材料写一段编后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5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中,无数闪烁着中国各族人民智慧光辉的文化形式,如同浩瀚的银河中交相辉映的星斗,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文化。                          。中国古代武术不仅在世界体育史中是一个奇迹,与西方学者推崇备至的古希腊、古罗马的竞技运动相比毫不逊色,也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杰作。

①在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乳汁的哺育下

②成为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③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发展

④逐渐发展成一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体系

⑤它深深地扎根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⑥中国古代武术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A. ⑤①②④⑥③    B. ⑥③①⑤④②        C. ⑥②⑤①④③    D. ⑥⑤③①④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期3天的2013广东国际酒博会隆重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开幕,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上千种酒类同场博弈。

B.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C. 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中,选手们比的不再是歌声,而是说话的能力。首期节目结束,收视率列同时段综艺节目的首位。

D. 9月10日,第十二届全运会赛场传来捷报:“安徽玫瑰”在女子手球决赛中,以31:20战胜了上届冠军解放军队,蝉联了冠军。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     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②规范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     的不智之举。

③俄国的两位大作家,都情不自禁地对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屠格涅夫借批评哈姆雷特,对莎剧颇有微词,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托尔斯泰就比较厉害,他对莎士比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几乎把伟大的莎士比亚说得_____。

A. 截然相反      削足适履      一无是处

B. 大相径庭      舍本求末      体无完肤

C. 截然相反      舍本求末      体无完肤

D. 大相径庭      削足适履      一无是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岁吴清源: 一生一世一棋局

蒋丰

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曾留学日本,对围棋非常痴迷,回国后也爱不释手。在父亲的教导下,吴清源和几个兄弟在家以下棋为乐,但他明显比其他几个孩子进步快,从小就会两手同时打谱。

吴清源童年时,全家“北漂”进京。父亲看见吴清源潜质非凡,专门为他订购了新出版的日本棋谱。他人小手小,棋谱大都很厚,每天从早到晚一手拿棋谱一手拿棋子,因为学习异常用功,久而久之吴清源两只手的中指都弯曲变形,从小就落下“职业病”。

1924年,吴毅因患肺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当时,吴清源仅有10岁。失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但吴清源似乎并没有收到什么影响,依然是每天埋头研究围棋。当时正是段祺瑞执政时期,名手顾水如是他门下的清客,常和他一起下棋。于是,母亲带着吴清源拜访顾水如,请他把年幼的吴清源引荐给段祺瑞。

段祺瑞见了吴清源后,很是喜欢,每月给他100大洋的补助。此后,随着时局变化,段祺瑞自身难保,吴清源的补助也彻底“断了炊”。为了养活家人,吴清源在福建同乡的带领下,开始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

一天,吴清源和一个日本初段下了一盘棋,苦战数小时后获胜。这盘棋把日本人山崎有民惊呆了。他立刻给远在日本的著名棋士濑越宪作写了封信,力荐濑越收下吴清源做弟子。从1926年夏天到1928年,吴清源又先后与日本3名高手下了多盘测试棋,均胜出。看了这些测试棋谱,濑越决意收下吴清源。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有人担心,如果吴清源将来棋下得不好,作为当世高手的濑越脸面何在?另一方面,如果吴清源太凶猛,打败日本众多高手,日本围棋脸面何在?濑越说:“吴清源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让他到日本学习是我的夙愿。”

1928年,吴清源抵达日本。由于政局动荡,濑越担心他的人身安全,把吴清源接到身边住下。之后,又将吴清源的家人陆续接到日本团聚。

吴清源刻苦好学,棋艺越来越精进。从1929年至1932年,他段位不高,执黑棋为多,因战绩辉煌,获得了“黑先无敌”的美誉。

这一时期,吴清源还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木谷实。木谷实和他一样,在各种棋战中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当时被称为“新布局”。 “新布局”打破了日本棋界从幕府初期开始300余年的固定模式,棋手布局的思维方法获得自由。“新布局”也成为现代围棋的雏形。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专门写文章赞扬说: “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两位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

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这17年间,吴清源凭借个人之力,在十番棋中,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这样的成就让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

吴清源在棋盘上横扫日本棋手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日盛,他每赢一盘棋,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吴清源把这些十番棋比赛,比做悬崖上的决斗,要么胜利,要么粉身碎骨。在巨大的压力和歧视中,他全胜而归,除了棋艺的精湛外,能够获胜的根本,则是他的平常心。吴清源说:“对战时,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置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之后又患上了肺结核。疾病使他退出棋坛,但他对围棋痴迷不改。晚年的他不再拘泥于胜负,而是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局限于边角,而应保持平衡。吴清源的围棋思维已更多渗透着人生哲理。直至耄耋之年,他一直担任有着“围棋奥运”之称的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亲临赛场观战。

2014年2月,吴清源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当时正值第五局,执黑的山下敬吾落在下风,许多人认为山下敬吾悬了。吴清源当场不动声色,临走时说:“白棋输了。”结果,山下敬吾真的赢了。众人感慨:百岁棋圣,宝刀不老。

                                                                 (摘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1) 吴清源于2014年8月25日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和平发展贡献奖,表彰他多年来为中日围棋交流、中日友好以及提高青少年围棋水平做出的贡献。(CCTV《新闻联播》)

(2)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以吴清源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中国少年围棋天才赴日本学棋的故事,力图表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文化界为了两国和平以及文化交流所付出的的努力以及遭受的磨难。(《形容吴清源:棋圣、独孤求败、入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标题概括出了吴清源与围棋的关系,他一生一世都围绕着围棋生活,同时也照应了以吴清源为原型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B.吴清源围棋的启蒙老师是其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吴毅,文章开篇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后文中吴清源能够到日本学习围棋做铺垫。

C.文章交代了吴清源在父亲去世后,家庭十分贫困的状态下在母亲的操持下投奔段祺瑞以及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的内容,其目的是体现吴清源从小就坚强、敢于担当的品格。

D.吴清源跟随父亲学习围棋时展现出天赋,后来到日本后更是刻苦努力,所谓“吴清源时代”体现出来的是他对围棋的执着和坚持。

E.文章引用川端康成的话,证明了吴清源和木谷实创造的“新布局”在现代围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人利用“新布局”创作出了现代围棋。

(2)濑越收吴清源为徒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濑越怎样的性格特征?

(3)吴清源退出棋坛后有哪些表现?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吴清源成为“棋坛第一人”的突出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情:某猎人笔记上的三页

莫泊桑

我刚从某报纸的琐事趣闻栏里读到一则爱情悲剧。一个男的杀了一个女的,然后自杀了,所以他一定深爱过她。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然而这爱情唤起了我的一段年轻时期的关于打猎的异乎寻常的记忆。在那次打猎时,爱神就像天空中的十字架向早期基督徒显圣一样,向我显现了一次。

那一年深秋,我表兄卡尔邀我和他大清早一起去沼泽地打野鸭。他住的房子坐落在一片谷地。谷地里,一条小河流散开来成了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那沼泽地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猎场。那是我表兄视之如宝的地方,他一直把它作为禁猎区保护着。

再没有什么地方能比一大片低洼的沼泽地更令人神往,更令人不安,甚或更令人惊惧了。为什么在那片被水覆盖着的洼地里竟会笼罩着一种模糊的恐惧呢?是那蒲草在沙沙作响,是那磷火在依稀明灭,是那夜气弥漫的静谧,是那帷幕般迤逦在水面上的沉沉雾霭,还是那捉摸不定的噗噗声息?这声息是那样微细,那样温柔,然而听来却比人们的大炮甚或天上的响雷更为吓人。难道就是这些,才使那沼泽地显得像是个梦境般的国度——那令人胆寒的国度,显得那样神秘莫测又危险四伏吗?

傍晚时分,我到了表兄家里。餐间,他告诉我,明晨打猎所需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了。我们将在明晨三点半出发,以便在四点半左右到达他选好的可供潜伏瞭望的地方。那里已经有用冰块砌好的一间小屋,用来抵挡黎明前令人难耐的寒风。一吃完饭,我就钻进被窝,在壁炉的熊熊炉火发出的亮光里睡着了。

凌晨三点钟,表兄把我叫醒。我穿了一件羊皮大衣,而卡尔表兄穿着一件熊皮大衣。我们每人灌下两杯滚烫的咖啡,又喝了几杯浓烈的白兰地就出发了,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一个猎场看守人和两只狗——勃朗金和皮埃罗。

刚一迈出大门,我就觉得寒气直侵骨髓。卡尔和我并肩走着,很快到了沼泽地,进了那间冰块砌成的小屋,因为我们还得等上个把小时那些野鸟才会醒来四处游荡。从冰封的沼泽地里腾起的寒气,从冰墙上逼拢来的寒气,加上从上面压下来的寒气,使我彻骨贯心地发冷。

我们在冰屋中央生起一堆火,一阵奇特的叫声,一阵迷惘而飘忽的叫声,在我们头上回荡而过,借着那间冰屋子里的火光,我们看见了那些野禽。在这冬日凌晨曦光尚未现于天际之时,听到生命的呼唤声,尤其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面,听着这生命的呼声迅速地穿过昏暗的寒气然后消失在大地的尽头,这是何等美妙,又是何等动人!在这五更寒彻的时刻,我觉得,那随着鸟翼渐渐远去的呼唤声就像是来自这世间的灵魂的叹息!

天亮了,成群的野鸭正一字排开,疾飞而过,随即在长空里消失了。

一道火光划破若明若暗的晨空,卡尔开了一枪,两只狗飞奔向前。

这之后,几乎每一分钟,不是他,就是我,只要一看见水草上空有一群飞禽的影子掠过,便马上举枪瞄准。至于皮埃罗和勃朗金,则气喘吁吁、欢蹦乱跳地衔回血淋淋的野禽,那些野禽的眼睛有时还朝我们瞪着哩。

太阳升起了,是个碧空万里的大晴天。我们打算离开此地。这时,有两只飞禽正展翅从我们头上飞掠而过。我开了枪,打落了其中的一只,它几乎就落在我的脚旁,这是一只银色胸脯的水鸭。这时,就在我们头上的蓝天里我听见一种声音,那飞禽的叫声。声音很短促,叫个不停,似乎哀痛欲绝。那只禽鸟,那只逃过枪弹的小动物,在我们头顶上空兜着圈子,眼睛注视着已被我抓在手里的它那死去的伴侣。

卡尔蹲下身子,把枪举到肩上,紧紧盯住那只飞禽,等它进入自己的射程。“你打下那只雌的,”他说,“这只雄的是不会飞走的。”

雄野鸭果然没有飞走,它在我们头上一圈一圈地兜着,不住地哀鸣。从未有过什么痛苦的呻吟能像这阵阵哀鸣,像这只空中失偶的可怜的飞禽发出的悲怨指责之声这样使我心痛。

有时,它也避开那紧盯着它的枪口的威胁,似乎准备只身继续它的长途飞行,然而它终于下不了决心,又飞回来寻觅它失去的伴侣。“你把那只雌的扔在地上,”卡尔对我说,“雄的过一会儿就会飞进射程的。”雄鸭果真不顾危险,向我们飞近,由于对它那刚被我杀死的情侣的痴情,它已经不顾一切了。

卡尔开枪了,正如一只放在空中的纸鹞被人一刀剪断了放飞它的牵绳,我看到一个黑糊糊的东西跌落下来,又听见那东西跌到枯草间的声响。皮埃罗跑去把它衔来给了我。

我把它俩——它们已经冰凉——一起装进猎物袋……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作者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对打猎琐事进行了精细描写,以此来表现其对爱情、人性的思考及对动物的关爱、关怀。

B.小说中,作者对于爱情这样一个人类社会中永恒的主题,采用了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视角,以超然的态度描绘了人和事。

C.爱情与人性的“复调”主题一明一暗贯穿全文,这种构思赋予了小说的人物或主题更深远的意义,使简短的篇幅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D.小说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塑造“我”与表兄的形象,把“我”与表兄作对比,构成了人性的善良与冷漠的强烈反差。

E.小说第一段说那次打猎中“爱神就像天空中的十字架向早期基督徒显圣一样”向“我”显现了一次,这样写既可以使情节自然地展开,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2)小说第三段对沼泽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我把它俩——它们已经冰凉——一起装进猎物袋……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                     ”,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2)屈原在《离骚》中                      ”,写虽然芬芳香草和污浊汗衣混杂,可纯洁的品质并没有受到侵袭,以此表现自己的洁身自好!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写潭中的鱼,先是鱼儿一动不动,接着“                  ”写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郡圃春晚

北宋·韩琦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①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及地。

1.前两联描写出了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万愁”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 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 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 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 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 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 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 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 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了民间。

D. 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 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 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 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受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讲述亲身的经历,可以抒写内心的感受,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李华今年7月将从育才中等专业学校财会专业毕业,请你为他向“浪潮”服装公司人事部王经理写一封求职信。要求:格式正确,内容充实,不少于200字。

 

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流行风·古典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写出本次活动的目的。

(2)请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3)请以你熟悉的一首流行歌曲为例,分析其中蕴含的古典味。

(4)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方式来开展活动?请写出至少两项活动。

 

张丹给妈妈买了一双皮鞋作为生日礼物,妈妈试穿时发现鞋子上有瑕疵,于是张丹就带着发票去找商场的营业员,希望能换一双鞋。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写一段张丹与营业员协商的对话。

要求:至少三个回合。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文言文阅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奋六世之余

(2)以黔首

2.“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是什么句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概括语段的内容。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疾病或敌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偃卧在那里,翅零乱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能将它推动。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筑在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处闯荡。熊蜂是昆虫世界当然的王,它们身着的黑黄斑纹,是在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恐怖。老人们告诉过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选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1.以上三个语段分别写了哪些事物?

2.结合选文内容,作者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用原文语句回答)

3.文章采取了断片式写法,作者是怎样将它们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4.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通过“大地上的事情”想要表达什么?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_____________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请默写出诗中所缺的句子。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找出该诗的“诗眼”并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4.根据全诗内容,合理想象,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句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B. 《赤壁赋》全赋由景生情,因情入理,情景交融。

C. 《八声甘州》抒发了思故乡、怀亲人的愁情,却又给人以雄浑阔大之感。

D. 《静女》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手法写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视为止,行为    B. 与其所以失之者

C.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D. 赂秦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