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而又何羡乎    B. 而告以成功

C. 凌万顷之茫然    D. 洎牧以谗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义不赂秦    B. 而相如廷斥之

C.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当与秦相较    B. 拜送书于庭

C.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下列各句中,“于”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君幸于赵王    B.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青,取之于蓝    D.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后者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对选文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划线句说明了作者开展物种起源研究的触发点和时间。

B. 最后一句是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C. 段中“如果”“也许”“经过”“当时”等加点词语分别从条件、可能、数量、时间等方面作出严格限制,说明自己探索过程的艰辛与不易。

D. 段中加点的“一些事实”指的是南美洲的生物分布和它现存生物与古生物之间地质上的关系。

2.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逻辑顺序    B. 空间顺序    C. 时间顺序    D. 程序顺序

3.对作者介绍研究“物种起源”及写作过程的原因,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B. 让读者知道书中的结论不是自己轻率得出的,而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得出的。

C. 让读者了解“绪论”的写作要求,必须介绍写作经过。

D. 告诉读者出洋考察给自己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引发出对问题的研究。

4.选文中不能体现达尔文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B. 达尔文坚持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C. 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D. 达尔文在理论研究中注重科学实验的态度。

5.联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B. 《〈物种起源〉绪论》语言准确严密,多用结构复杂的句式。

C. 绪论亦称导言,是著作后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能整体理解整部著作。

D. 《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否定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之,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对选文内容拟定的小标题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    B. 文化传统    C. 财富与包袱    D. 传统

2.下列最能体现选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们既要能运用传统而不被其吞没,又要防止传统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B. 传统既不是服装,也不是文物,所以追求时髦和惟古是尚都不正确。

C. 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谁也不可能把它丢掉。

D. 传统总是随着人们共同的生活变化而更新,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传统以其惰性和保守,钳制人的思想,束缚人的行动,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

B. 视传统为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传统就被看作了包袱。

C. 视传统为文物,就会尊重传统,保护其本来面貌,把祖宗的丰富遗产发扬光大。

D. 传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它无法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4.联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分别解说,思路清晰,从而让读者将两者截然区分开来。

B.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论证非常严密,为了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用了比喻、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方式。

C.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文化传统的两重属性,指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和文化。

D. 本文语言表达既富有文采,又通俗形象,生动风趣。

 

下列各项中,关于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唱出了诗人戴望舒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而困顿彷徨的心路历程。

B. 《过去的年》是莫言回忆小时候过年时的几个重要日子,依次写了腊八、辞灶日、除夕,展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C. 《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小说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效果。

D. 《语言的演变》属于语言学学术论文,文章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下列各项中,作品、体裁、作者、国别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托尔斯泰传(节选)》  人物传记     罗曼·罗兰     法国

B. 《咬文嚼字》            议论文       朱光潜         中国

C.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小说         海伦·凯勒     美国

D. 《五月的鲜花》          音乐评论     李皖           中国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抒情)

B. 上面的阳光垂照下来,下面的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描写)

C.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说明)

D.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帷幕的。(叙述)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借代)

B.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拟)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设问)

D. 东风夜放花千树。(比喻)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脚麻利些,去请个警察来,”苏比说,“别让大爷久等”。

B.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C. 邻居二、三十年了,相互间从没好意思问过一个“你好”。

D.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育部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方参加高考。

B.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

C. 他做事认真,待人真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D. 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世上的情形就何等地醒目啊!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     一看头之有无,     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也不至于再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单是电报,就要省下许多许多来。

A. 即使  只要  就  而且    B. 假使  只要   便  并且

C. 只要  如果  就  并且    D. 只要  如果   便  而且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沉沦之(沾染)    相形见(不足)    天作之(配偶)

B. 坚韧不(移动)    声匿迹(销毁)    应而生(天命、时机)

C. 云蒸霞(升腾)    自得意(表示)    高无上(最)

D. 手足无(措施)    有无恐(依仗)    大大悟(明白)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疾言厉色    游目骋怀    烟燻火燎    目不暇接

B. 胡作非为    震耳欲聋    乌合之众    如愿以尝

C. 物力惟艰    义无反顾    运筹帷幄    眼花缭乱

D. 粗制滥造    摧山坼地    溘然长逝    敝帚自珍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猎(shòu)    廊(wú)     辱(wǔ)      射(fú)

B. 穷(lòu)     孤(chǔ)    拮(jù)      哽(yè)

C. (nài)     不(xiè)    雪(jiān)    发(bìn)

D. 好(pǐ)      马(jiù)    变(shàn)    黯(dǎn)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给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提了如下建议:

要留意报纸,杂志边角处的广告。

将一件电器完全分解并重新装上。

去一次最危险的职业场所。

你认为以上建议中哪一条最不可思议,而又极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奥运会金牌无疑是某一个单项竞技的最高褒奖,这个荣誉标志了一个特殊领域的至高成就。但是,当奥运会金牌与民族国家的强大联系起来之后,①_______。其实没有一个国际战略专家真的根据奥运会金牌榜评价每一个国家的实力;另一方面,②_____。一个体育项目的失守与国家领土的失守不可同日而语。一些人乐于用国运的盛衰比附体育竞技,③_______。如果乒乓球和羽毛球的盛大凯旋源于兴旺的国运,那么,足球与篮球的铩羽而归又算什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                                         ,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 ④②⑥①③⑤    B. ④②⑤⑥①③

C. ③①④②⑥⑤    D. ③①②④⑤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其含义不仅仅是让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创造”,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国人重温传统。

B. 2016彩色跑悉尼站开跑,吸引了近千人参加,彩色跑也被称为地球上最欢乐的5公里跑,是一项崇尚健康、快乐和彰显自我的跑步活动。

C. 公车改革的目的是更高效、科学地监控用车,政府机关向滴滴购买出行用车服务,旨在转变政府职能,以互联网方式管理政务的重要尝试。

D. 中国将进一步适应产业格局新变化,拓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增加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国民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每当春节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B.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C.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 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了。

E. 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风调雨顺,朝 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2)《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经历感受为暗线,两条线索交汇在全诗的主旨句                   上。

3)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阅读下面两首四言诗,完成下列各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 “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 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 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 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董)文用字彦材,(董)俊之第三子也。世祖在潜藩,命文用主文书,讲说帐中,常见许重。世祖即位,建元中统。阿术奉诏伐宋,召文用为其属,文用辞曰:“新制,诸侯总兵者,其子弟勿复任兵事。今吾兄文炳以经略使总重兵镇山东,我不当行。”阿术曰:“潜邸旧臣,不得引此为说。”文用谢病不行。至元改元,召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时诸王只必铁木儿镇西方,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王怒,召文用,使左右杂问之,文用曰:“我天子命史,非汝等所当问。”王即遣其傅讯文用。文用谓之曰:“我汉人,生死不足计。所恨者,仁慈宽厚如王,以重戚镇远方,而其下毒虐百姓,凌暴官府,伤王威名,于事体不便。”因历指其不法者数十事。其傅惊起,去白王,王即召文用谢之曰:“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自是谮不行而省府事颇立。会初得江南,图籍、金玉、财帛之运,日夜不绝于道,警卫输挽,日役数千夫。文用忧之曰:“吾民弊矣,而又重妨耕作,殆不可。”乃从转运主者言:“州县吏卒,足以备用,不必重烦吾民也。”主者曰:“汝言诚然,万一有不虞,则罪将谁归!”文用即手书具官姓名保任之。民得以时耕,而运事亦不废。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东宫,以文用旧臣,欲使文用授皇孙经,具奏上,以帝命命之。文用每讲说经旨,必附以朝廷故事,丁咛譬喻,反复开悟,皇孙亦特加敬礼。是岁,世祖崩,成宗将即位上都。帝在东宫时,正旦受贺,于众中见文用,召使前曰:“吾向见至尊,甚称汝贤。”辄亲取酒饮之。至是,眷赉益厚。大德元年,上章请老,六月戊寅,以疾卒,年七十有四,谥忠穆。

                                                  (节选自《元史•列传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B. 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C. 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D. 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古代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一是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在文中应指前者。

B.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则成为建元。文中元世祖最初的年号是“中统”,是为建元,后改元“至元”。

C. 故事,在古汉语中含义颇多,在文中指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董文用在为皇孙讲说经旨时,喜欢用朝廷旧例和已有的典章制度来开导他。

D. 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成宗做太子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文用才能出众,颇受器重。他颇富才华,在世祖帐中讲说,常得称许,后来隆福太后也让他为皇孙授经,成宗也因先帝的称赞而对其青眼有加。

B. 董文用恪守规制,绝不逾距。按规定,其兄董文炳统率重兵镇守山东,董文用就不能再在军中任事,阿术欲强迫他随军伐宋,董文用称病拒行。

C. 董文用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只必铁木儿的手下纵横不法,董文用以法绳之,被只必铁木儿派人讯问。董文用秉持公心,历数大王下属不法行为,终得大王的道歉。

D. 董文用爱护百姓,主动担责。朝廷繁重的运输任务,使民疲敝,又影响了农业生产,董文用建议使用州县吏卒承担即可,并给主管官员写下了责任担保书。

4.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

(2)会初得江南,图籍、金玉、财帛之运,日夜不绝于道,警卫输挽,日役数千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E. 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 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曹植在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炼词造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炼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等等),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都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各项所述现象中,不属于对文章所述“文的自觉”的体现的一项是

A. 钟嵘的《诗品》强调“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干事?”把吟咏性情的诗和经事致用的经学儒术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

B. 司马迁说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称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其文学成就。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体现了对文章形式美的刻意追求,甚至因此使文章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受到限制。

D.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区分了诗、赋、碑、诔等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

2.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曹丕对文章形式美的提倡,在曹植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也是曹植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B. 曹丕认为人的寿命有限,富贵功名转瞬即逝,好的文章却可以不依托于外物而传于后世。所以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写出传世的文章比位居帝王将相更有价值。

C. 鲁迅说曹丕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是因为相对于“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曹丕更强调文学本身的形式和艺术价值。

D. 司马相如、东方朔等语言大师也追求文章的形式,但其创作本身却是为了歌功颂德,娱乐皇帝,有着非常功利的目的,与“为艺术而艺术”相去甚远。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丕“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能迅速地得到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B. 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说明文学在当时仍不具备独立地位。

C. 以曹丕为代表的一批贵族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他们刻意作文,让诗文开始具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D. “文的自觉”始于魏晋,从此文学不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文学家也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钱江晚报》报道,2006年内蒙古地区理科高考状元石悦,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深造。读研期间拿到国家奖学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却最终成为网络游戏直播者,目前在某网络直播平台拥有109万的关注,新浪微博90万粉丝。回首自己的人生,她说导师的话坚定了她的信心。“他告诉我,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人生是跟随自己的灵感和直觉走出来的,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要扑灭你心里的小火苗。"“一个不设限的人生,真的是会从你跟随心声走的每一步里开出花来的。”

你如何看待她的人生选择?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仿照下面这首短诗,续写两节文字,要求内容贴切,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

一粒树的种子

渴望冲破厚重的泥土

在熹微的晨曦中

绽放生命,努力生长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