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汤寿潜(1856-1917年),浙江萧山人。1892年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但他却多次辞官。他较早认识到交通与国家富强有密切关系。1905年汤寿潜担任商办浙江铁路公司总理,积极筹措资金,赶工造路。1909年完工的沪杭路工资之低,工程质量之高,为中外所公认。鉴于当时英国等国凯觑东南地区路权,汤寿潜主张废除与英国签订的《苏杭甬铁路草约》收回自办,以期中国“东南之国防从此巩固”。面对清政府邮传部提出的借款修路,汤寿潜坚决抵制,并弹劾时任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结果却被清政府革去浙路总理职务,清政府仍与英方签订借款合同。汤寿潜遵旨辞职,不干预路事,并听父命远游。汤寿潜冒死护路斗权贵的精神激励了浙江绅民,浙路风潮更加风起云涌,迫使邮传部最终废除草约,有利地促进了全国商办铁路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汤寿潜围绕收回浙路权利而开展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汤寿潜的上述活动。
|
|
材料 公元前180年,临朝称制的吕后去世。大臣们认为代王刘恒仁孝宽厚,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对下层社会多有体恤,因此他在位期间,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诏以农为本,反对弃本事末,还决定减免当年半数的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三十税一成为汉代的定制。文帝还下诏“务省徭费以便民”,把民众的徭役负担减少到每3年服役一次,文帝时的赋役仅为汉初三分之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赋役制度的原因。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史学家)戴福士认为,从明末至今,中国一直承受着更大的外来压力,特别现代化西方的压力、欧洲的文化冲击波——从17世纪的基督教到19世纪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谓连绵不绝。中国分别从西方、西方化了的日本和关、苏引进了不同的思想模式以改造自身的文化。但是戴福士仍然认为,中国的历史处于自身与西方都无法轻易改变的胶着状态,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经历,与其说是一种“大过渡”,毋宁说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和继承进行的“大强化”。 ——张展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边疆施政纲要》,提出了边疆治理和边疆开发的方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而是采取区域治理的方式,从而逐步构建起个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取代了长期存在的族际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但是,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国民党边疆治理没有多大建树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
|
一定条件下,我国的县可以整县改市,例如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万等指标。据统计1986—1988年,平均每年新设县级市数量达21.3个,这期间县级市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C.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
|
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前美国的反应
分析以上信息,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外交 B. 美国排斥法国分享中美建交成果 C. 中法建交加强了多极化趋势 D. 中法建交严重威胁到美国亚太利益
|
|||||||||
1961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了37.3%,1962年继续下降18.9%;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50万余吨压缩到1961年的165.2万吨和1962年的120.8万吨。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降幅更大,1961年总投资额比1960年减少60%,1962年再压缩55%。这些做法 A.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落实了此时的经济建设方针 C.改变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D.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 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 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 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 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
|
|
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
|
1920年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超。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人超值达1.52亿关两。从1922年开始,粮食贸易由出超转为人超,1923-1927年间粮食人超量年均3842万担。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B.一战后列强加紧了资本输出 C.中国的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 D.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