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共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材料四:大多数专家倾向于挑出18世纪80年代,而不是18世纪6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只有到那个时期,所有相关的统计指数才都突然快速地、几乎直线式地上升,这才是“起飞”的标志,工业革命仿佛从天而降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1)材料一中作者所推崇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的什么制度?它是通过什么文献开始确立起来的? (2)据材料二,概括出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首先需要满足的三个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趋势是什么?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在动力方面的哪一重大技术进步显著地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出现。 (4)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材料四认为18世纪80年代才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促成英国崛起的主要因素。
|
|||||||||||||||
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史学界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现代化”道路的起点。那么,彼得一世改革的“现代”色彩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A. 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 努力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 D. 大量学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
|
|
一个由曼彻斯特6000名工人组成的组织在给林肯的信中写道:“这将使你的名字亚伯拉罕•林肯流芳后世。请接受我们维护这一自由宣言的最高敬意。”“这一自由宣言”指的是(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
2017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截止2016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回顾人类铁路发展历史,世界第一条铁路及火车机车出现在 A. 德国 B. 美国 C. 法国 D. 英国
|
|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和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垄断组织形成 D. 《人民宪章》发表
|
|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法国大革命与美国革命性质迥异 B. 反对专制主义是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致的目标 C. 法国大革命旨在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旧势力的阻碍 D. 法国大革命直接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
|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下列选项中,出自这部文献的是 A. “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B.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C. “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D. “……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
|
|
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 A.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
|
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下列图片中的人物是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战将,有关他们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①图一和图二中的人物都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三者都领导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③都属于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 ④图三中的人物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
|
“拿破仑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受新思想的熏陶,反对旧制度,后来却做了皇帝……”能说明拿破仑是一个“复杂”人物的是( ) ①宣布废除黑奴制 ②1860年当选总统 ③实行军事独裁 ④制定法典,加强法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