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一位清代名将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这位名将是( ) A. 林则徐 B. 左宗棠 C. 邓世昌 D. 丁汝昌
|
|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 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
|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万多斤鸦片。“他”是( )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1)唐朝时期的吐蕃是今天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一反映了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哪件大事? (2)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 (4)两宋时期,还有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政权并存?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
|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 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万国尽征戌,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唐.杜甫《垂老别》 (1)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4)造成材料三景象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以上摘自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唐太宗实行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制度与材料三的关系,举出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 (4)结合隋唐时期的历史,简要谈谈科举取士与现代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否相同
|
|
“杯酒释兵权”的事反映了北宋建( ) 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 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 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 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
|
北宋的都城东京是今天的( ) A. 开封 B. 杭州 C. 洛阳 D. 西安
|
|
岳飞抗金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 岳飞作战英勇,收复失地 B. 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C. 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D.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