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

(2)辜鸿铭为什么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这场变法最终结果如何?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惨风凄雨,流血斑地,尸骨委于鹰犬,万骨枯而何人凭吊。”                 

——日本记者1900年日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材料二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 “割地求和”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记载的事实是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后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

(4)清政府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 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同盟会    D. 华兴会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 1900 年 6 月 2 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他记述的一幕应该是(  )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后,一本读物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建立了革命政权    B. 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D.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1896年春谭嗣同《有感》一诗中描述:“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诗是对下面哪一现象的愤慨?(   )

A.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失去了更多领土

C.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更甚

D.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沦为了洋人朝廷

 

小明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题目: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都是中国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发起的,二者的相同之处不包括哪一条(   )

A.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都主张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    D. 都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 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 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 维新派缺乏经验

D. 顽固派反对变法

 

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

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共461292条记录 当前(18053/46130) 首页 上一页 18048 18049 18050 18051 18052 18053 18054 18055 18056 18057 1805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