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在黏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单字,再用活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将陶字排满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拆下可再用,所以称为活字。 材料二: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发明?它的发明者是谁?你知道它和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相比有什么优点吗? (2)材料二中培根所说的应用在战争上的发明是什么?它是在何时发明、何时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他的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培根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是什么? (4)材料二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
|
看图回答问题 ①你知道这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两位杰出人物,他们是谁?他们各自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③这个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
|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关于上述科技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出现于隋唐时期 B. 它是由毕昇发明的 C. 它最早出现于北宋 D. 它属于活字印刷术
|
|
在下列历史场景中,你认为与史实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东汉时,大臣用纸张书写奏折 B.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枪和火炮打败曹军 C. 南宋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论语》 D. 宋代时期人们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
|
春节过后,北京天坛公园举行庙会,人们可以在这里观赏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品尝各种特色小吃。在宋代,东京城内具有娱乐兼有商业功能的典型场所是( ) A. 狂欢节 B. 瓦子 C. 庙会 D. 集会
|
|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弊端的重现 B. 造成轻视军事建设的后果 C. 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
|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经济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整理了下列信息,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 A. 东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B. 唐代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宋代商品经济活跃,不仅大城市有早市、夜市,乡镇还出现了草市 D. 清代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了和世界各国的往来
|
|
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民族政权的繁荣 D. 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
|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情况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稻在宋朝居粮食产量第一位 B.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为丝织业中心 C.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第一位 D. 广州和泉州是两宋时期的名港
|
|
元朝疆域辽阔,为进行有效管辖,建立起“行省制度”。但也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特殊”地区进行“特殊”管理。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特殊”性的史实是( ) A. 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中书省 B.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C. 宣政院立接统辖西藏各项亊务 D. 行省之下,各地设路、府、州、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