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下图)。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4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383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80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8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前秦军有80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
|
下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胡人牛耕图 A. 北方民族交融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中外之间交往 D. 北方政权分立
|
|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吴起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
|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
|
九年级某班学生探究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从中得出新的认识和启示。 材料一: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 材料二: 近现代历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出版社《大国崛起》 材料三:《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着力一个影像的中国,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70多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近代美国历史上通过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你如何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关系? (2)为摆脱危机,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后期分别经历了哪两次重要的发展? (3)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参加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活动,为下面的论点提供史实证明。 ①跌倒了——— ②站起来了—— ③富起来了—— (4)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与复兴的历程,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至少说出二个要素)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与毛泽东主席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发展走 向问题开展了一段对话。蒙哥马利元帅说:“……中国强大起来了会不会对外侵略呢?”毛泽东 主席则回答:“……不会的,谁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去……。” (1)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被中国人民彻底“打回去”的历史事件,并说明我们能打败侵略者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毛泽东、习近平的讲话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在这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至少答三点)? (3)请结合奥巴马言论和习近平的主张,分析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取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后,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开始了探险航行,主要目的是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610年前,我国一位航海家也进行了著名的远航活动,这位航海家是谁?他的远航活动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二:1846年,英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4400万吨,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从此,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 ——《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低碳之路》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重大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 (3)请用一个发生16世纪的非洲的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论点。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有何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