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
1882年10月24日,北京的科举考试发榜,《申报》驻京记者连夜用快马将江、浙、皖三省考取名单送往天津,电传至上海,次日见报,使民间很快就知晓考试结果。这段叙述没有涉及( ) A.新式通信工具的应用 B.信息传递途径的多样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革 D.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
|
|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人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
|
近代前期,如果有人在衣、食、住、行上出现“洋化”现象,便会为社会舆论所不容。民国初年,不仅归国学子喜欢洋货,而且很多市民也趋向于穿西服、吃西餐等生活方式。这表明 A. 人们仅热衷于西方的衣食 B. 不同人群对“洋货”的态度不同 C. 归国学子引发了衣食“洋化” D. 人们逐渐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
|
下图反映的情景表明近代中国 A. 书信往来彻底结束 B. 社会礼仪发生变化 C. 信息传递主要靠电话 D. 出现了新兴的职业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 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中%&国教*育^出版~网]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1)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动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原因有哪些? (3)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进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请制作一个表格指出第二至第四阶段,中国人对于学习西学的态度和认识,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3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人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4分)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一些中央的衙门和几个督抚所辖的地方衙门都被废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谕中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图片标题“顶戴花翎与‘自强’‘求富’”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如何体现其“自强运动的强化”? (3)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材料三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材料一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状况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是什么? (3)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一、二、三,请为以上探究确定研究主题。
|
|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