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我经历的“最后一课”

王火

上中学时,语文课本里有小说家都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普鲁士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课时的见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想不到,在抗日战争中,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次日,我在上海租界的东吴附中读书,也经历了一次类似的事件。

一清早,我起身去上学。外边,细雨蒙蒙,雨丝裹着寒意,天气阴霾。空中像笼罩着一层灰色的烟幕。弄堂里,东一簇人,西一撮人,互相在谈论转告着什么。有人说:“公共汽车和电车都已停驶!”也有人在预测:“看来,日本兵今天要开进租界来了!”……

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纷乱情绪中我走进自己的教室。宽大的教室里一共不过五个同班同学,我的好朋友俞伯良在,我闪身刚朝门口一站,俞伯良马上招呼我。我没有回答,将手里的一叠用帆布带捆住的课本和练习本往课桌上一放,对着俞伯平叹了一口气,说:“唉,以后,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上课呢!……”说着,内心痛苦,潸然想掉泪。

听我这样说,同学们有的叹气,有的露出愁闷和气恼。俞伯良忽然拿粉笔在黑板中央端端正正写了四个大字“最后一课”!

他一写,我心里更难过了。

有两个同学也在黑板上跟俞伯良一样,用粉笔加写了“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快将黑板写满了。然后,其中一名叫吴玉书的同学突然哭了起来,抽搐着趴在桌子上耸动着肩膀呜呜出声。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

他这一哭,我泪水忍不住哗哗流下来了。我正想着去安慰吴玉书,却听见站在窗口俯瞰下边南京路的俞伯良忽然高声大叫:“快看呀!东洋鬼子来了!”

啊!日寇来了!进公共租界来了,“孤岛”彻底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手中了,在敌人的铁蹄下,更黑暗严酷的岁月来临了!

正沉浸在痛苦中,忽然听到教室门响,有人来了。

我回头一看,不禁叫了一声:“啊!王老师!”

我一声喊叫,俞伯良,吴玉书等也都转过身来,同声叫道:“王老师!”

王老师弓着背,嘴里嘘着热气,冷得搓着双手,一本国文本夹在腋下,进了教室。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军乐声仍在疾风暴雨般地传来。王老师似乎听而不闻在讲台桌上摊开国文课本,用手扶扶眼镜架,扫视了一下坐在下边的稀稀落落的学生,说:“人来的很少啊!”忽然,看见了黑板上写的“最后一课”的字样,他突然背过身去,掏出一块破旧的白手帕来,用手扶住眼镜架,擦拭起眼镜来。啊,王老师哭了!稍停,他回过神来,无限感慨地说:“是啊,是最后一课了!”他用桌上的粉笔擦将未写“最后一课”的地方擦拭干净。在擦拭干净的地方,写下了“新亭对泣”四个字,说:“上课!大家翻到课本后边这一课,今天讲《新亭对泣》这一课。”

翻到103页,见课文一共选了两则《世说新语》上的故事。《新亭对泣》是第一则。课文极短,全文不过一百多字。

新亭对泣

刘义庆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课堂里肃静无声,日本侵略军的军乐声已隐约远去。

又有七八个同学陆续来了。他们迟到了,但一来就安心地坐下来听讲,都非常专心。教室秩序从来没有这样严肃、安静过。

王老师痩黄苍老的脸上特别庄重,黑边眼镜下两只眼睛在放光,声音蓦然比平时洪亮了几倍,说:“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匈奴族攻破长安,西晋覆亡。次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开始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当时,由北而南的士族官吏,一部分如闻鸡起舞的祖逖等是主张抗战恢复中原的,但多数只想偏安江南苟延残喘。《新亭对泣》正反映了南下士族官吏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抱负。周侯是属于叹气之辈的,王导是慷慨激昂有光复中原之志的。对比鲜明!……”

王老师慷慨激昂地说:“要抗战!要光复神州!决不做楚囚对泣!眼泪应当咽在肚里!把力量用到抗战上去!……”他讲的是课文,又好像讲今天的时局、今天的责任。

王老师讲完课文,掏出那块破旧的白手帕来,左手扶起眼镜架,右手用手帕去擦拭面颊。我看到:两行晶莹的泪珠顺着老师的鼻梁正流下来。教室里静得针尖落地也能听清。老师在啜泣!一刹那间,我也泪流满面了。同学们都落泪,年纪最小的吴玉书又伤心地趴在课桌上哭泣起来了。

哭泣了短暂的一会儿,王老师止住了眼泪,说:“同学们,也许今后我不会再来教你们的国文了。谁知道会不会派日本人或汉奸来给你们进行奴化教育呢?但你们只要记得曾经有一个58岁的国文老师给你们上过这样一堂课,那我也算没有白教你们这些学生。”

我心里火辣辣的发热,真想上去热烈拥抱老师呀!战争和刀枪能毁灭许许多多东西,但不能毁灭美的思想、美的人和事,侵略者能用铁蹄占领中国的土地,但他们想征服中国人的心那是妄想!

王老师要下课走了。他用粉笔擦擦去了他写的“新亭对泣”四字,但仍保留着黑板上所有的“最后一课”字样。用一种依依不舍的声调说:“同学们,再见!下课!”

所有学生,一同肃然起立,向老师恭敬地鞠躬,目送着王老师走出教室。

时光流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我所经历的“最后一课”,印象始终新鲜。当年所尊敬的老师一定早已作古,当年的同学也都不知身在何处。但看到我们的祖国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当回忆起这些辛酸痛苦的往事时,就更有一种无比的欣慰充塞心头。

摘自《王火散文集》有删减

1.给加点字注音。

①阴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文章开篇从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写起,有什么作用?

3.前文描述了上课时,老师将未写“最后一课”的地方擦拭干净,写下了“新亭对泣”四个字,而结尾又写到老师擦掉自己写的“新亭对泣”,留下了同学们写的“最后一课”的字样,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每当回忆起这些辛酸痛苦的往事时,就更有一种无比的欣慰充塞心头。”句中的“辛酸痛苦”和“欣慰”各指什么?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本文选自《________》,编者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     ②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刮目相待__________     ④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蒙辞以军中多务。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B.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时王侯的自称)

C. 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有亲昵的味道)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5.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军中多务            而别

B. 自以为大有所            求精

C. 涉猎经史,有才干        品学

D. 自青州入魏,复南奔      根问底

7.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默写诗文

(1).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相看两不厌, ____________(李白《独坐敬亭山》)

(3).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5).________________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________________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                                                                      

(7).《逢入京使》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书写报国与亲情不能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8).韩愈在《晚春》中运用拟人手法,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为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言有尽而情无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等。

B. 萧红是现代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C.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D.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等。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亡群(疾走)   仰之(更加)

B. 而不舍()     目相待(擦拭)

C. 风悲日(昏暗)   乎不同(很接近)

D. 群蚁排(衙门)   呕心()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慈”“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 “文武二圣”指的是孔子和关羽。

C. 北方人年夜饭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岁更交子。

D. “立”有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马革裹尸  妇儒皆知  硕果   小揩   亘古

B. 鞠躬尽瘁  锋芒毕露  调羹   谣言   镐头

C. 警报迭起  不以为然  奠基   深宵   默锲

D. 至死不懈  慷慨淋漓  选聘   字帖   高梁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zhuō)     (xún)       而不舍(qiè)  痛绝(wù)

B. (qián)     (yīn)      群蚁排(yá)    兀兀穷年(wù)

C. (suì)      (suì)      然勒功(yān)   气冲(dǒu)

D. (hé)       (jiào)     风悲日(xūn)   目不(ku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最大的资本是敢于梦想、勇于前行。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青年人就该像常春藤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援,把青春的绿色铺满人生的征途。

请以“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炒米胡同里看夕阳

迟子建

①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完时,长舒了一口气。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②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而安详。

③就在这时,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

④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我有了第二根白发了,在我23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

⑤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岁,被同学拔下来后,我就像扔冰棍纸一样随便地把它扔掉了,因为青春好长好长呢。

⑥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 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⑦我把白发拈在手中,想到户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磨一下静寂得让人忧愁的时光。

⑧走出瓦灰色的楼房,踏过一片方形的板地,便到了炒米胡同了。这条胡同很长,胡同两侧是土灰色或深褐色的四合院。没有炒米的香味,倒有洋槐的气息沁人心脾。

⑨我把步子放得轻轻的、慢慢的。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一群鸽子不知听到了什么哨声,忽地从一处暗淡中飞起,或灰或白,一律都徐徐地向着天空飞去。

⑩我手上的那根白发,竟被辉映得这么光华灿烂。

我的步子放得更轻,更慢。因为我看到了在炒米胡同两侧的每一家的院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老人。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势,在悄然领略、享用着迷人的夕阳。

他们的头发全都斑白了,他们双手交臂,双腿并拢,眼睑低垂。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

他们那表情,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平和,实在是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

我的泪水在他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手中拈着的白发,也不知不觉地飘到地上,就像一片零落了的秋叶,随风而逝了。 那片飞雪终于融化在这宁静的黄昏里。

炒米胡同很长很长,黄昏在这里却很短很短。夕阳从地平线上消失后,那浓浓的光就变成了淡淡的,最后淡得融进天色,瓦灰色的楼房依旧瓦灰,洋槐的叶子恢复了浅绿。

胡同两侧的老人,吃过了夕阳这个大大的金饽饽里的几丝香甜,那满头的白发似乎都能变成年青人琴上的几根柔和的弦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而我那根雪样的白丝,跟老人们满面的黄昏比起来,不知要淡多少呢。

1.选文中,“我”的心情有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请把这个过程填补完整(每处不得超过四个字)。

愉悦 →_______ → 感动  →_______

2.文章第⑤段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简要赏析第段文字。

4.文章结尾的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太阳落山时的情形,请具体说说作者不同的情感。

【甲】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

(迟子建《炒米胡同里看夕阳》)

【乙】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程海《三颗枸杞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0965/24158) 首页 上一页 10960 10961 10962 10963 10964 10965 10966 10967 10968 10969 1097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