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昆虫记》是________国家)杰出昆虫学家_________的传世佳作,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2.判断题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________)
|
|
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营养不良问题依然存在,钙、铁、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现象十分常见。另一方面,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问题日益凸现。同时,由于不少学生及其家长营养知识缺乏、健康素养普遍偏低,导致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常见,如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吃零食、喝含糖饮料现象普遍,还有少数儿童偶尔饮酒。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 材料二:学龄儿童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此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从小对他们开展饮食教育,使之了解和认识食物,学会选择食物、烹调和合理饮食的生活技能;传承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对他们自身健康和我国优良饮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糖含高热量,多吃糖会使人食量减少,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人体所需要的其它营养素摄入不足,久之会造成营养失调。多吃糖会消耗儿童体内的钙,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更突出的危害是引起骨质疏松及佝偻病。糖为口腔内的细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使口腔里的酸性增加,易造成龋齿。此外多吃糖还会削弱人体抵抗力,使儿童容易患各种疾病。 材料四: 营养健康金字塔 1.下面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不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充足是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B. 学龄儿童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的关键期,要关注孩子这时期的营养健康教育。 C. 加强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和礼仪的教育,有利于儿童的健康。 D. 平时,我们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搭配,油、糖、盐类要少吃,但也不能不吃。 2.我国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的问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3.你的同桌体型肥胖,他告诉你他酷爱甜食。请你根据材料中的相关知识,给他一些饮食上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火山喷发 ①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更是一种自然灾害。 ②猛烈的火山喷发可高达数万米,会吞噬、摧毁大片土地,导致人员和牲畜大量死亡。喷发时所产生的大量火山灰会弥漫空中,遮天蔽日,导致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农作物减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物种的灭绝。6500万年前恐龙之所以灭绝,很有可能是火山喷发导致的。 ③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火山所在地往往是人烟稠密的地区,如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周围是西西里岛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尽管埃特纳火山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居民们还是不愿撤离故土,远走他乡。原因是火山喷吐出来的火山灰铺积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火山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作为地质科学研究的标本。此外,火山地质总是能形成壮美奇特的景观,成为旅游胜地。火山还为一些国家增加了领土。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附近,因海底火山喷发而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一次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这也是值得高兴的事。 ④火山喷发是怎样造成的呢?原来,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当岩浆受到巨大的压力时,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喷发。 ⑤在人类能够控制火山活动之前,加强预报是防止火山灾害的唯一办法。科学家对火山爆发问题的研究,常常得益于动、植物的某种突然变化。许多动物往往在火山爆发之前就纷纷逃离远去,似乎知道大祸即将临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在火山爆发之前会开花,当地居民把它叫做“火山报警花”。科学家们正深入研究火山活动的规律,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尽可能降低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危害。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火山喷发这一地质现象?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人类能够控制火山活动之前,加强预报是防止火山灾害的唯一办法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龙灭绝,是因为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弥漫空中,导致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 B. 海底火山喷发为一些国家增加人们居住的地方,这是火山所在地人烟稠密的原因之一。 C. 本文应用准确的语言,按照逻辑顺序介绍火山喷发这奇特的地质现象,通俗易懂。 D. 科学家研究火山地区动、植物的某种突然变化,是预报火山喷发的唯一办法。
|
|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③“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④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⑤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⑥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⑦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⑧“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⑨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⑩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1.精读把握 (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2.品读鉴赏 (1)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先做好选择,再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进行评点) (2)第⑧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拓展延伸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 母亲》 冰心深情倾诉了对母亲的爱,文中作者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更深地理解了母爱。请就一件倾注着母亲(或你最亲的人)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说说你的感受。(不少于60字)
|
|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__________ (2)往之女家 女:__________ (3)以顺为正者 顺:__________ (4)居天下之广居 居: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 贫贱不能移(移动) B. 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 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发挥联想和想象,描写“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2.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浓辞丽藻描绘战争场景,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誓死杀敌的英雄气概。 B. 首联“压”字把敌我两军人马众多、气势凶猛的场面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C. “临易水”使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视死如归。 D. 尾联诗人用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
根据文段内容,解答问题 站立着,我们当像一棵树。 铁一般坚强的树干,是我们伟岸的身躯。风雨中A遨ào然挺tǐn立,任狂风呼啸、霹雳惊天、暴雨肆虐。 披拂摇曳,是我们挥舞的手臂。和风吹过,树叶沙沙,那是我们真诚的致意——向湛蓝的天空,向B炽zhǐ热lè的太阳,向C广袤mào无垠yín的大地。 粗壮的树根,是我们有力的双足。深深踏入土壤,与脚下的土地有同样执著的坚持,不论是D润lùn如油高ɡāo的田圃,还是瘠薄干瘦的荒野。 站立着,我们当像一棵树——一棵( )的参天大树! (1)加点的词语书写与注音都正确的一处是(____) (2)为括号处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____) A.玲珑剔透 B.器宇轩昂 C.锐不可当 D.抑扬顿挫 (3)划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正确的句子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欧阳修《采桑子》) (6)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7)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被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写文章时,引用诗句、格言、典故、古代典籍等,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加强真实性,使文章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文中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一文,表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其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片段仿写】请你用引用的方法写一段话。(引用古诗文、资料、格言均可)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说,获得诺贝尔奖是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多年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牲,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药物,防治疟疾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要在设备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方)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④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在失败了190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⑤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⑥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有删改) 1.本文以“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4.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