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回到家乡,我欣喜的发现砾石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鳞次栉比的汽车川流不息。 B. 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不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C. 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D. 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爱徒小沈阳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地大笑。
|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 A. 脑羞成怒 黎民百姓 断章取义 谀词 B. 狼狈不堪 刻骨铭心 无与伦比 嗤笑 C. 歇斯底里 自之知明 怀古伤今 潮迅 D. 格物致知 根深帝固 面面相觑 桑梓
|
|
选出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妖娆( ráo) 襁褓(qiǎng) 玷污(diàn) 重蹈覆辙(zhé) B. 陨落(yǔn) 灵柩(qū) 辍学(chuò) 恪尽职守(kè) C. 亵渎(xiè) 恐吓(xià) 骈进(pián) 涕泗横流(tì) D. 睿智(ruì) 忐忑(tǎn) 惬意(xiá) 强聒不舍(guō)
|
|
钓鱼大夫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随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直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钓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妙手回春”……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这真是玩命的事!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他吃喝嫖赌抽大烟,败光了家业。某天夜里,他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1.王淡人做了哪些“傻事”?请分条概括。 2.“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这样”指什么?文章开头写王淡人钓鱼有何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主人公王淡人是怎么一个人。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结尾“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的理解。
|
|
生命若弦 程相崧 ①从前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总是会想,拉这么优美婉转音乐的,将是一把怎样精美的二胡呢?直到看到阿炳留下的那副家当,才知道原来现实跟想象竟然那么大相径庭。阿炳生前用过的出那把二胡,琴弦竟然是断了之后接上的,而且不是接了一处,是打了很多结。 ②人们说阿炳拉琴时由于精神太投入、用力过猛,琴弦经常断。断了之后没钱买新的,他便打个结接上。但即使如此破旧的二胡,竟然仍旧能够演奏出最美妙的音乐。直到最后琴上的蛇皮和琴弦被老鼠咬坏,他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了这把二胡。因为当时有一种说法,乐器被畜类所毁,那就是天意不让乐师再操此业了。 ③生命如弦,阿炳原本华丽的生命也打了太多的结。 ④阿炳三十岁之前的生命之途,还算得上顺畅。作为无锡一所道观——雷尊殿观主的父亲精通音乐,素有“铁手琵琶”之称。阿炳十二岁那年,父亲开始教给他吹奏笛子,并且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常沾着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十七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加上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为“小天师”。 ⑤二十五岁时,父亲去世,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新当家。作为道士应当娴熟音律,精通各种乐器的阿炳开始自然是如鱼得水,将雷尊殿经营得红红火火。 ⑥这个时期的阿炳,是人人羡慕的雷尊殿当家观主,和堂弟共同经营着庞大的庙产。他在频繁的法事和迎来送往之中,结识了很多当地的豪绅名流。接着他开始跟这些朋友频频出入风月场所,赌钱、吸鸦片……如果他的人生之途一帆风顺地走下去,我们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个沿街乞讨的瞎子阿炳,还有没有那首登上世界音乐殿堂的《二泉映月》。 ⑦不知是命运的大幸还是大不幸,生活的失检祸及双眼,阿炳的眼睛在这种荒唐生活中慢慢弄瞎了。从前的那些狐朋狗友纷纷离他而去,就连自己的堂弟也经常骗他的钱财。不几年,阿炳便从一个当家道士,沦为沿街卖场的“瞎子阿炳”了。 ⑧时至今日,无锡一些年长的老人还能回忆起阿炳在担任观主期间做法时的潇洒倜傥。那时的他如同一根崭新的琴弦,笔直,漂亮,闪闪发光。可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每个人的命运之弦都可能在乐曲最美的一瞬间崩断。有人因为贫,有人因为病,阿炳则是因为一念之差,因为交友不慎,因为年少轻狂,因为自己的不检点,因为自己的荒唐…… ⑨我们不知道黑暗中的阿炳是如何反思自己短暂的三十几年人生的,他肯定感受到了人生的凄凉,感到了后悔、自责。他的生命之弦正在演奏着一曲优美的乐章,可是在乐声最华丽的一刻,弦却断了。 ⑩据说,他曾几度打算自绝人世。可他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于是,人们看到了这幅画面: 一对老人从石板路上、石拱桥上缓缓走过。男人手里一把二胡边走边拉,女人把手放在男人肩头,跟他并肩走在一起。男人不拉琴的时候,便孩子一样紧紧跟在女人后面,双手搭在女人的肩头…… ⑪当二胡悠扬的声音传来,人们知道是瞎子阿炳走来了。人们都喜欢听阿炳拉琴,人多的时候,店家还会拿出一个小板凳让阿炳坐在上面拉。这时的阿炳非常专注,也非常陶醉。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拉着拉着琴弦突然崩断的情况。阿炳总是不慌不忙地将琴弦接起,打一个结,然后重新开始他的演奏。 ⑫谁会想到这就是当年潇洒倜傥的雷尊殿当家观主和他的女人?谁会想到这个边走边拉的老人,许多年后能成为世人皆知的音乐大师?谁会想到那首阿炳自己称之为“随便拉拉”的小曲儿,会成为世界级的不朽经典;让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⑬只要生命还在,就要拉出华美的乐章,哪怕那根弦已经伤痕累累,哪怕那根弦已经打了一个又一个的结。 ⑭每每听到《二泉映月》,除了婉转柔美,总能感到痛苦、寂寞和黑暗给他带来的折磨。 ⑮这种隐隐的疼痛和凄楚隐藏在平静舒缓的旋律中,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淡然。对人生无常、对命运灾难的淡然。面对灾难,许多人焦躁不安、一蹶不振,而从阿炳的音乐中听不到这些。他的乐曲是平静的,一如无锡波澜不惊的小桥流水;一如他那副断了一条腿的墨镜后面没有一丝表情的脸和那一双深不可测的瞎眼。 ⑯突然的“崩断”是许多人承受不起的,而阿炳不同。断了不要紧,在断了的地方打一个结,还能继续拉出跟原来同样美妙的音乐。 ⑰一般的音乐大师,一生都会拥有许多自己珍爱的乐器,而阿炳留下的二胡只有一把。我们找不到他用过的其他乐器,也不想再找到。因为对于我们,这一把已经足够。 1.文章记叙了阿炳传奇而坎坷的一生,题为“生命若弦”,是以琴弦喻生命。请你说说阿炳生命的三个阶段与琴弦有着怎样的相似? 2.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 3.文章第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题。请理解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4.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融入了复杂的情感。请说说文中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
|
阅读课文《说和做》(臧克家)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 3.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4.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5.说说第⑪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口生态失衡会破坏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我国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由数量控制型到生态优化型的战略转变。 B. “互联网+”本身是开放的产物,生物链和产业链开放,技术和资源共享,激发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激情,催生了互联网经济现象的出现。 C.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的现实,不再是国家简单地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是用质量的提升来弥补数量的短缺。 D. 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目前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取得资质,今后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
|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该总队领导介绍说,这是他们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带来的喜人变化。 B. 这位著名演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声入九霄,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C. 眼睛如同摄影师的镜头,同样的山水,定格的瞬间不同,捕捉到的信息迥乎不同。 D. 许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兀兀穷年,看见学生有出息,便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B. 《说和做——辑闻一多先生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人物传记,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C. 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D. 《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
|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B.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钻劲,热情高涨地研究学问。 C.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D.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在治学上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