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大地的瓜分》,写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之后,来了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身边, 。” ①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 ⑦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 ④竟然忘记了凡尘 ④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 A. ②④①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②③① D. ①③②④
|
|
下列语句中采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B.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
下列语句中设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B.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C.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不平凡的树。 D. 未成年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久地站在河岸边,望着渐渐逝去的车影和朋友远去的方向,她不禁黯然失色,些许优思从心底涌出。 B. 《清明上河图》画面开卷描绘的是疏林薄雾,冰冻未解,寒风飕飕,春意盎然的汴京近郊风光。 C. 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D. 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简直是巧妙绝伦,其实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摧枯拉朽 泻气 郸精竭虑 愚钝 B. 为富不人 紧绷 藏污纳垢 不掇 C. 摩肩接踵 遒劲 惟妙惟肖 推崇 D. 园地治宜 星晨 和颤悦色 题拔
|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翘首(qiào) 娴熟(xián) 畸形(jī) B. 轩昂(xuēn) 婆娑(suō) 虬枝(qiú) C. 牛犊(dù) 辟邪(pì) 丘壑(hè) D. 纤维(qiān) 顾忌(jì) 颓唐(tuí)
|
|
请以“爬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规范;(4)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的相关信息。
|
|
阅读赵丽宏的《挥手——怀念我的父亲》(有删改),回答小题。 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两小题。 (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父亲为什么会对我的问题“答非所问”。 (2)文中第⑤段和第⑦段都写到父亲送我的时候脚步“慢”下来,试分析两次慢下来的原因。 第⑤段: 第⑦段: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是一项是( ) A. 文章回忆了父亲三次送我远足的经历,选材安排上有详有略,详写父亲第一次送我的经历。 B. 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对第一次离家的“我”的疼爱和不舍之情。 C. 第⑥段划线句子,写出父亲知道“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没有一点别离的伤感。 D. 文章第①段总领全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叙事,思路清晰。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比较文章第⑧段和链接材料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 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 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
|
||||||||||
阅读桑林峰的《请低配你的人生》,回答小题。 ①微博上流行着这样一段话: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多数人没用过;一款高级轿车,70%的速度只是体现在刻度上;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着的;一顿饕餮大餐,70%的食物最后只得倒掉…… ②这提醒我们,生活无须太奢华,应多些低配意识。低配意识,意味着知度而行、量入而出、适可而止,倡导的是生活俭朴、工作简约、办事简明。社会上流行的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理性配置等,都是低配意识的表现。 ③必备的物质不可少,过于追求高配往往会适得其反。据说《肖申克的救赎》一书的作者斯蒂芬·金起初写作时只需要一张一平方米大小的学生桌。功成名就后,他换成一张宽大如单人床的书桌,灵感全无。原因是他的注意力随时被桌子上的摆设吸引走。看来,高配生活不一定使人安心工作,反而会扰乱人的视线。 ④低配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观念,还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鲁迅一生俭朴,帽子破了照样戴,很少穿皮鞋。是因为鲁迅穷吗?他一生的收入相当于今天的392万元以上,典型的“中产阶层”,足够过上奢侈的生活。可他为什么克制自己日常的生活开支?因为低配意识是一个人美德和品质的实际表现,会使人性升华、人心善良、人格高尚、人情浓郁。 ⑤对很多人来说,低配并不影响生活质量。而对一个团队或一个企业来说,低配生活不但不会影响战斗力,反而会以艰苦生活的锤炼、简捷高效的作风催生强大的战斗力。 ⑥健康生活,足够就行。适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家有广厦万间,不过六尺小床;纵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诚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⑦当然,多些低配意识,并不是让你压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品位,没有苦去找苦,而是让你在这个充满欲望、太多选择的世界里,学会辨别、学会取舍、学会真正拥有。 (有删减) 1.第①段引用微博上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这段文字放在原文中哪一段后面比较合适?为什么? “西柏坡时期,中央军委的作战室只有4间平房,内设“1部电话、2张地图、3个科室、4张桌子”,却指挥打赢了世界上最雄伟壮阔的三大战役。如今的以色列高级军官的办公室通常只有办公桌、电脑和文件柜三样东西,美国西点军校任何场所都不装空调,都是为了培养适应战场、能打胜仗的军人。” 放在第____段的后面,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阮光峰的《“负能量食物”真的存在吗?》,回答小题。 ①在网上google一下会发现,所谓的“负能量食物”并不是指所含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消化时所需能量大于其本身能提供能量的食物。 ②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的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除了提供能量之外,人们在进食过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比如吃100克某种食物,它能提供80大卡能量,消化这种食物却需要100大卡能量,那么,综合一下,该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效应就是-20,即所谓的“负能量食物”。基于这个理论,很多商家开发出了可以帮助减肥的“负能量食物”。 ③我们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咀嚼、吞咽等动作消耗的热量外,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也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在营养学里,通常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正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食物热效应通常表现为机体散热的增加,一般在人们进食一个小时候左右产生,大约3个小时后达到最高峰。 ④根据所谓的“负能量食物”定义,要判定一种食物是不是负能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热效应究竟有多大。其实,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热效应也有一些差异。在三大供能物质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5%。对于一般混合食物来说,食物热效应大约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说,每吃2000kcal能量食物,大约需要消耗200kcal能量来消化食物。所以,食物的热效应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过30%。所以,从目前的研究证据来看,“负能量食物”也不可能真的存在。 ⑤那些打着“负能量食物”的减肥产品大多是在炒作。想要减肥,还是得从减少总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做起,少吃点,多一些运动和锻炼;而有些食物能量高、又特别容易消化,很容易多吃,想减肥就尽量避免。 (选自《中国科学报》2017年7月22日,有删减) 1.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负能量食物”是指消化时所需能量大于其本身能提供能量的食物,关键要看这种食物的热效应有多大。 B. 我们吃完饭后觉得热,是因为机体散热的增加,食物热效应会在饭后3小时达到最高峰。 C. 爱美人士要想减肥,还是要控制住自己的嘴,更要迈开自己的腿,少吃点,多运动。 D. 其实那些打着“负能量食物”减肥产品都是在炒作,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存在“负能量食物”。 2.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韩梅梅同学怕吃太多会胖,为了减肥,买了很多饼干、薯片等零食来充当正餐。请根据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内容,告诉她正确的减肥观念。 【链接】有些食物经过加工后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所含能量又高,吃起来也很快,如果不小心多吃了,肥胖的风险会比较大,比如白面面包、香酥饼干、蛋糕之类,这类食物尽量要少吃;有些食物本身能量低,需要更多的咀嚼,又不是很容易消化吸收,即使多吃一点,长胖的风险也比较小,比如芹菜、苹果之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