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zhōng)     对(jiào)    惴不安(zhuì)

B. (qí)        脱(jiù)     而不舍(qì)

C. (xiá)       干(biě)     光彩熠(yì)

D. 谬(bèi)       熟(rěn)     毋庸言(zhuì)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蚌埠女孩杨莉4岁失去双臂,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从深渊中爬起,迎风搏击,用自己的双腿活出精彩人生——梳头、洗脸、刷牙、化妆、写字,甚至是包饺子,一双灵巧的脚无所不能。坚强改变命运,女孩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请以属于我的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大地的声音

向迅

1 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2 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3 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不断地传诵出。

4 ——唧——唧——啾——啾——

5 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6 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7 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8 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9 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一啾-—一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10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

——是大地的声音。

11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12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13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14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1.请概括1-4段虫鸣声有何特点?

2.围绕虫鸣声,作者的情感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画线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分析。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11 段在文中的作用?

5.文章多处描写虫鸣之声,能否把标题改为虫鸣之声?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微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微阅读”似乎一下子火了起来,讨论的人也很多,杂七杂八的话语夹杂其间,好像是微阅读就是很低层次的阅读,算不上是深度阅读。猛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但仔细想想,可能这不仅是一种误读,更是对阅读的理解有点偏差。

在“百度百科”上,对“微阅读”的定义是: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微阅读是阅读领域的快餐,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代表微阅读。等车时,习惯拿出手机看新闻;走路时,喜欢戴上耳机“听”小说;陪老婆逛街,看电子书打发等待的时间,如果有这些行为,那说明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微阅读的忠实执行者了。

当然,这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微阅读,在我看来,却大有讨论的必要,微阅读所表现的形式固然是短、快,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甚至于跟阅读专家的阅读理念相比,也不差,也有深度。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跟书友赵国栋兄聊天,他说他的女友总觉得他读文艺的书,不读实用的书,就是吊儿郎当,甚至是一种不务正业。拿这种态度来说微阅读也是合适的。之所以这样说,或许很多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微”的缘故。

但这个“微”是相对于宏大的一个概念,微,细小,那种日常,却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假若我们把阅读切割成不同的种类,肯定会发现,阅读的分类固然可以多元化,但到底掺杂了很多有意味的东西,即便是微小,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微是精华,是对世界的仔细观察,这就好像日本的文化,在大家都向往宏大叙事的时候,对细微生活的关注却同样精彩。

另外,细微主义的流行也说明了对细微生活的关注是大有必要的。在文学上,法国作家菲力普·德莱姆被称为“细微派”大师,他的宗旨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选材上关注细小题材,其《第一口啤酒》曾获得1997年度“格朗古西耶大奖”。有比较认为,“细微主义”首先体现在篇幅上,德莱姆作品的典型长度译成中文大概千字以内,颇像中国明清的尺牍小品。法国评论界常常提及德莱姆继承了普鲁斯特的传统,二者的确都够“细腻”,但是普鲁斯特能把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铺衍成洋洋万字的篇幅,是以繁复为美,德莱姆却是该收手时就收手,是以简洁为务。那么,这一种“微”,在我看来,也很有价值。

在阅读这回事上,不同的人群具有的阅读口味很显然也是有差异的,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就好像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他的好评还真是如潮,没读过他作品的人一定去读一下,作品一定得收进语文教材中去,莫言一下子成了文学大师。但“诺奖”不过是代表了一种文学标准,如此对待,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阅读方式,毫不客气地说,如此跟风才是浅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一种反叛。我倒觉得对肤浅的读者而言,不管其阅读的方式如何,阅读的内容怎样,因为识见的不高,自然是只要读到时髦作品就觉得遇到了文学大师。对这样的读者,我想,也只能站在旁边笑笑,不忍破坏他心中的偶像,到底是阅读的内容差一点好一点关系并不是很大,只要是一直走在阅读的路上,想来早晚会抛弃那些肤浅的作品。

由此我想到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看到这样的态度,真是觉得好笑。自从两年前关注微阅读以来,一直觉得微阅读在这个时代很有必要。

这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也可能是对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缺乏应有的识见,总会拿老眼光看新问题,自然看不出多大的名堂。

(原载《现代阅读》2015年第4期)

链接一:浅阅读

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与传统阅读相比,它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摘自搜狗百科,有改动)

链接二:微阅读

微阅读令我们摆脱了许多生活中的“垃圾时段”。我们不再需要用玩手指头来消磨等候的时光,任何场合、任何时刻,我们都能掏出一只小仪器,轻松地营造起只属于一个人的阅读空间。这种“闹中取静”的心境其实相当怡然自得,不过这种心境不知道何时会被打断,何时才能继续。所以,我们的思维得像Windows7那样擅长窗口切换,又得像移动硬盘那样拥有超大记忆体。   

(摘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链接三:相关评论

微阅读主要传递信息,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也与现代人“开机化生存” 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文本的短小、迅捷营造了一种令人备感舒适的微阅读氛围。但是微阅读只是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也不能替代其他阅读方式。

微阅读不仅普遍深入认知能力尚不广泛的青少年群体,更以高科技赋予的“便利”和“海量”渗透到都市人业余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微阅读不是一种颠覆,而更像一次推动,或许,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可成为激发新文体的动力。今天的“微阅读”,或许会催生“唐诗”类文体,留下当代的生活记忆,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

当下在“微阅读”盛行之际,有人因其对经典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阅读表示不满,其实不然,“微阅读”往往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广泛普及与提升,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一些人通过互联网、朋友圈、公众号等方式,阅读专业人员对各种经典进行观点摘要深入浅出的诠释,这种类似导读的形式满足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的人群对国学经典的仰慕与求知欲望,更让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接近读者,即传统经典以微小阅读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摘自网络,有改动)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借短消息、网文等随时随地进行的快餐式阅读就是真正的微阅读。

B. 微阅读等于浅阅读是一种误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微阅读也是深度阅读。

C. 作者认为对细微生活的关注是大有必要的,以简洁为务的,也很有价值。

D. 微阅读因表现形式短、快,很多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忽略其内涵却包罗万象。

2.下列对微阅读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微阅读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是一种快捷方便的阅读方式,值得推广。

B. 微阅读将催生唐诗类文体,留下当代生活记忆,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

C. 微阅读使思维像Windows7那样擅长窗口切换,像移动硬盘那样有超大记忆体。

D. 微阅读可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广泛普及与提升,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3.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微阅读不等于浅阅读的原因。

4.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材料链接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与传统阅读相比,它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5.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诗中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画线句子刻画的诗人形象作具体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所识穷乏者得我

B.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熊掌设喻,在开篇之处自然而鲜明地亮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B. 孟子用正反客观三方面的道理及具体的事例对舍生取义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C. 文中第一段用两种人的事实对比,第二段用了同一种人前后的行为对比,证明论点。

D. 作者认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行为是可以停止的。

 

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楚人之(《陈涉世家》)___________

(2)先帝遗德(《出师表》)___________

(3)长跪而之(《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

(4)大义于天下(《隆中对》)___________

(5)荆州北据汉、沔,尽南海(《隆中对》)___________

 

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________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C.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E.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F.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六题全选按前四题计分。)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古代文人墨客常借抒情言志。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酒振奋精神,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乐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农家生活场景,体现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情趣。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近发布的一份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儿童“触网” 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使用网络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达到31.9%。8.5%的7岁儿童进行过网购,14.4% 的7岁儿童在网上发布图片、视频或文字,一些儿童3岁就开始使用QQ和微信,10岁时QQ 接触率达到52.9%。

【材料二】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引导一定不能缺位错位。在监护、引导儿童的网络行为,帮助儿童提高网络素养,防止儿童染上网瘾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非绑架生活的玩具。

【材料三】儿童“触网”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社会要做的就是打造好安全防护的墙。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应尽快加入网络安全教育,同时要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治理整顿,健全长

效监管机制,给孩子打造一个让家长不再谈之色变的网络环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应对儿童触网低龄化问题。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害莫大

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

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

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形成一种韵律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A. ③②①⑤④⑥    B. ③①②⑤④⑥    C. ⑤③①②④⑥    D. ⑤③②①④⑥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2259/24158) 首页 上一页 12254 12255 12256 12257 12258 12259 12260 12261 12262 12263 1226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