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③~⑮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第⑯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
|
阅读下边课内和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2)录毕,走送之( ) (3)益慕圣贤之道(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下边加横线词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以天下为己任 C.或遇其叱咄 或夜昏怠 D.辄以水沃面 媵人持汤沃灌 3.翻译句子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
|
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发现一柄前朝残戟,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B.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C.“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是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极其耐人寻味。 D.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表明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依旧乐观豁达的胸襟。
|
|
某校拟开展“阅读名著,走近经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读书活动设计一则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以内) 2.请你在本次活动中,为同学们推荐你最喜爱的一本书并写出你的推荐理由。(30字以内)
|
|
下列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今天校长请我上台在大家面前演讲,真是鹤立鸡群哪! B.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 C.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从大量的资料看,吸烟能导致癌症是无可置疑的。
|
|
下列各组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睥睨(pì) 模样(mó) 甲胄 诚惶诚恐 B.相宜(yí) 订正(dìng) 直戳 窜房越脊 C.挟着(xié) 肖像(xiào) 拳曲 非凡气宇 D.教诲(huì) 捆扎(zā) 粲然 粗制滥造
|
|
默写 (1)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 (8)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化用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是: , 。 (10)《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
|
|
作文 十四五岁的你,刚刚走过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因为走过,也许你会明白亲情的可贵;因为走过,也许你会懂得友谊的难得;因为走过,也许你会知道成功的不易;因为走过,也许你会…… 请以“走过”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表达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奔跑吧,苏炳添 王举芳 (1)他身着一身红色运动服,足蹬一双白色运动鞋。鸣枪响过,他在第一道出发,起跑稳健,如一袭红色闪电,划过海沃德田径场。9秒99.冲过终点,他紧盯着大屏幕,攥紧双拳仰天长吼。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2)北京时间2015年5月31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他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超过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和中国名将张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亚洲本土运动员最好成绩,创黄种人百米新历史。 (3)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在广东中山市古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上初中时,他主动申请加入学校的田径队。苏炳添在体育课上向来都是活跃分子,弹跳力和瞬间爆发力很强,教练杨永强看到他的这些优势,同意把他带入田径队。 (4)因条件限制,他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只是在泥巴地里跑,跑啊跑啊,像一个追风的少年。2004年11月份,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了正规的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赛上夺得第一名,被中山市体校田径教练宁德宝看中。 (5)进入省队后,苏炳添曾萌发了不当运动员的念头。2007年,他在田径队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有一段时间老是上不去,甚至还出现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弃。 (6)有一天,他坐在赛道旁,看着在赛道上飞跑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却为此犹豫不决。 (7)两个刚刚训练完的队友说笑着坐到他身边,没有注意到他隐藏的痛苦,一个说:“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吗?有什么了不起。”另一个回答。 (8)“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赢家……” (9)队友的话对苏炳添触动很大,是啊,只要坚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么,对自己来说就是胜利的。很快,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成绩一点点好起来,并进入了国家队。 (10)2011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他以10秒16夺冠,打破了13年前周伟创造的10秒17的全国纪录,堪称当时中国第一“飞人”。在随后的两年里,苏炳添一直称霸着中国男子百米跑道。 ⑾俗话说:没有常胜将军。2013年,张培萌连续跑出了两次10秒04和一次10秒整的成绩,打破了苏炳添创造的全国纪录。并且在辽宁全运会上以10秒08的成绩战胜了苏炳添,夺取了全运会冠军。这让苏炳添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⑿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努力!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⒀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⒁“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⒂奔跑吧!苏炳添! 1.本文采用了( )顺序来叙述“中国飞人”苏炳添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文第(1)段中的画线句。 3.“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却为此犹豫不决。”他为什么犹豫不决?(用原文回答) 4.本文多次提到“飞人”,可以将文章的标题换为“飞人——苏炳添”,你觉得可以吗?简要说明理由。 5.苏炳添认为: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努力!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感悟。 材料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材料二:1.01365=37.78343433289>1.01=1+0. 01.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一年以后,你将进步很大,远远大于“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