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问答题。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黯淡或绚( )烂,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深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xiāo( )中, 被镌( )上深深浅浅的印hén ( )。 ①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绚( )烂 喧xiāo( ) 镌( )上 印hén ( ) ②上述文段阐述了生命的感悟,你能否也用一两个美句概括自己的生命感悟呢?
|
|
按要求作文。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
|
阅读下面文章。 最大的奖励 【美】南希·卡瓦诺 又是一天开始了,一想到排得满满的课,我就感到头大。不知什么缘故,我最近突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我打开校内的私人信箱,发现里面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请致电555——6167,玛格丽特。”是我不熟悉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不过作为一名在中学里教汽车修理的老师,经常会有人给我打电话要求帮忙修理车子。课间休息时,我拨通了那个号码。 “我想找玛格丽特。”我说。“我就是。”电话那边回答说。 “我是卡瓦诺。我今天收到一张便条,叫我打电话给您。”我继续说,同时在猜想这位女士的车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 “哦,很高兴您能打电话给我。请允许我占用您几分钟时间,有点事跟您说,您听了会感兴趣的。” “好吧。”我边回答边看表。只剩下几分钟了,得赶快去教室上课。 “我是圣·卢克长老医院的一名护士,昨天夜里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的车子突然抛锚了。” “嗯。”我又看了看表。 “当时天很晚了,我又是孤身一人,车停在路边,我在那里待了几分钟,不知怎么办……” 我不想让她觉得我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但我还是打断她的话:“夫人,我抽时间去检查一下您的车子,好吗?” “听我把话说完。”这位女士回答道。 玛格丽特继续讲她的故事,我则用铅笔轻轻敲击着面前的一沓考卷。 “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两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们在我后面停了车。我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怕极了。 “他们问我发生了什么事,说从车子发出的声音判断,他们能让它重新跑起来。于是我把发动机罩打开了。 “我坐在车里面,默默祈祷这两家伙别干什么坏事。过了一会儿,他们冲我大声喊,叫我发动车子。简直不敢相信!车能走了。他俩说车子没什么大毛病,但以后有机会最好还是去仔细检查检查。” “您是想让我检查一下,看看车有没有毛病吗?”我问,不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要赶着去上课呢。 “噢,不,不需要麻烦您,”这位女士继续说道,“他俩把车子给修好了,我非常感激,想给他们钱,可他们说什么也不要。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您以前的学生。” “什么?”我惊讶地问道, “我的学生?他们叫什么名字?” “他们不愿跟我说。他们只是把您的姓名和地址给了我,要我一定给您打电话。” 令人难以置信!一时间,我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在我的几十年教学生涯中,除了教给学生修理汽车的基本技能外,我也总是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诸如诚实待人、加倍努力、用知识帮助别人等等,但我从来不指望自己的学生能听得进我的说教。 “卡瓦诺先生,您还在听我说吗?希望您知道,我是多么感激……”玛格丽特说道。 “玛格丽特夫人,我也希望您知道,我多么感谢您,感谢您给我打这个电话。” 在去教室的路上,我突然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今天我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我的学生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的好事。对于一名工作了多年的教师来说,这是迟到的奖励,也是最大的奖励。 (有删改) 1.请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完成表格内容。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又看了看表”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2)请赏析下面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我则用铅笔轻轻敲击着面前的一沓考卷。 3.“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5.如何理解小说结尾“最大的奖励”的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文中两位学生身上受到的启发。
|
|||||||
阅读下面文段。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邢莉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已经降临,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春秋时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清明就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清明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二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却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 清明节又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有删改) 链接一: 祭祖: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逝者,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节上坟时,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踏青: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蹴鞠等。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风俗,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扫墓祭祖主要是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欢快踏青。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什么力量连结在一起的呢? 古时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祭祖之余,便兴致勃勃地郊游宴饮。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归”为“生”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节选自叶瑞昕《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有删改) 链接三: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 ”。 …… 哀与乐看似难以融合,但清明节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两者的并存,这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这一节日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节选自周龙《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有删改) 链接四: 为清明节申遗,是为古老的传统节日穿上现代的新衣,在当代社会中为传统节日中凝聚的人类情感争取新的释放空间和表现形式,发扬传统文化,建设当代文化,功载千秋! (节选自袁园《由清明想到申遗》,有删改) 链接五: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了清明的节日特点。 B.清明祭祖并郊游宴饮,始于唐代;宋元时,清明游春饮宴之风更盛。 C.清明节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热爱生命,已经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D.为清明节申遗,目的是使古代文化复原,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清明节直接起源于冬季将过去,春天已降临,气温渐升高,适合于春耕春种的时节。 B.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已消失的古代上巳节也有关。 C.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来因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为节日。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上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对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清明节拜祭祖先,为先人铲除坟头杂草,整修阴宅,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B.人们在清明节郊游踏青,亲朋好友欢聚游玩,密切了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C.中国人喜欢在清明节把柳枝插在门楣上或头上,是因为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和祈求。 D.人们清明节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远飞,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尊重。 4.请结合材料说说济南邮政局以“链接五”的图案作为清明节纪念邮戳的理由。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链接三”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钟神秀”“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段。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B.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C.乃记之而去 乃重修岳阳楼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皆若空游无所依 2.把“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人为序安排材料,景随境迁,条理清楚,结构紧凑。 B.潭底由一块块大石头构成,靠近岸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千姿百态,岸边有古树翠蔓覆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C.文章动静结合地描写了小石潭中的游鱼,传神地写出了鱼的活泼灵动,同时又令读者对潭水的空明澄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D.柳宗元游小石潭,观潭赏鱼,虽然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他被贬官后内心那种孤凄悲凉之情依然无法排解。
|
|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不亦颠乎 (《河中石兽》) (2)属引凄异 (《三峡》)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4)恐前后受其敌 (《狼》)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古诗词里,除了有众多写景抒情、状物言志的佳句外,也有许多蕴含自然理趣、充满深刻哲思的名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①“ , ”描写了时序交替之景,蕴含了时光流逝的自然理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②“ ,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
|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②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③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⑤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
|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B.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浮云游子意,日落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E.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F.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